瓦上雪 发表于 2013-5-2 21:00:07

红会之“囧”是公益之幸

芦山地震灾区里,除了救死扶伤,最引人关注的恐怕就是红十字会各级组织的身影,从中国红十字总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的言行,到一个只有10块5毛的红会捐款箱,抑或一篇新闻通稿的“考察”措辞乃至一名穿着红会马甲衫记者所戴手表,都引发了网络民意的热议和反弹。与之相伴的,还有几起最后被认定为谣言和误会的消息,红会正在新旧传媒的聚光灯下接受着最严苛的检验,这可谓红会之“囧”。其实,就目前的信息而言,红十字会各级组织在芦山地震救援期间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无论是及时发动和联系捐款,还是冒险赶赴灾区救援,还有赵白鸽面对激烈批评者的从容表现。公允地说,红会的作为可能是比理想中的差,但也比想象中的好。现在红会的努力,正在为之前工作中的不完善所透支的信用“还债”。我们乐于看到公众对于公益慈善类组织近乎苛刻的监督,尽管舆论也可能存在偏颇之处;也欣赏红会对于外界质疑积极的回应与低调的行动,它试图用更多的行动,让自身形象改观。当然,这个重塑公信力的过程可能相当艰难,且历时日久。这有三个原因,一是民间慈善公益组织的发展壮大,这为公众大大增加了捐款渠道和从事公益的选项,他们会用脚投票。二是公众的期待水涨船高,在见识了许多民间乃至海外公益组织在公开透明方面的先进举措后,人们不会轻易满足于红会的改进。三是不少公益慈善项目需要地方政府和组织的配合,红会也可能有心无力,一些工作上的瑕疵和不足可能并非它的过错,但也可能被算在它头上。当然,这些困难不能成为红会不去努力改进工作的理由,何况大部分并非不能克服。红会现在的遭遇类似于一个附会出来的概念“塔西佗陷阱”: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目前这个“陷阱”不仅局限于红会,还有“城管”、“拆迁”等不断被情绪化和污名化的部门。在我们看来,红会饱受质疑的窘境正是中国改善公益慈善组织生存和运行状况的契机。首先,红会的信誉受损,人们倾向于捐款给其他民间慈善组织,这给他们发展腾出了一定的空间,当然长期而言,公益慈善事业不应该是分蛋糕,而是做大蛋糕。尽管在公益慈善领域并不如商业领域强调竞争,但是公众依然期待通过竞争谁透明度高、比赛谁行政成本低,进而把这份公益慈善事业做大做强。如今,两类公益慈善组织同台竞争的格局初现。其次,红会的遭遇也给其他慈善公益组织提了个醒,哪怕你出身名门、平台主流、功绩卓著,一旦信任消退,弥补起来谈何容易。当然,我们更期待也相信红会能浴火重生,重塑公信力。至少它拥有半官方的身份,还有从头再来的机会。对于更多公益慈善组织而言,可能就没有这种机会了。正如《易经》中说,“君子终日乾乾,夕若惕,厉无咎。”意思就是整天积极作为,夜晚保持警惕,即使有危险也不会有遗憾与过错。其三,公众对于慈善公益组织的不信赖,除了关于红会的争议外,对于这次震灾表现不错的“壹基金”也有质疑之声,这也并非坏事,没有谁可以长久拥有甚至垄断信任和美誉。当然,我们也要防止对公益慈善组织的求全责备,它会让整个行业的美誉度、信任度降低,最终会让人们陷入无人可信的地步。但是,我们也要提醒,慈善公益组织不可信并不能成为公众逃避参与公益和慈善的理由。“勿以善小而不为”,在我们生活、工作中,还有大量的公益慈善事务值得去做,你认为他们做得不够好,那就自己来好了。这种广泛的争议会刺激更多小规模公益慈善项目和组织的发展。所以,红会之“囧”也是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机会与幸运,我们期待红会知耻而后勇,“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同时,各类公益慈善组织也能获得启示。对于公众而言,更重要的还在于建设性的行动,而不仅仅是批评性的情绪。只有这样,公益慈善领域才会出现新的气象。(来源:一财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红会之“囧”是公益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