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不在焉到刨根问底 市民学急救 培训前后大不同
“在这次公益培训中,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不少居民一开始来学急救,有些心不在焉,觉得救人是医生的事,自己学了也用不上,但等培训一结束,这些人的态度却转了一百八十度,围着培训老师问长问短,希望把一些救护的细节弄个清清楚楚。”今年5月初,为了普及救护知识,让更多市民掌握救命的技能,本报与市红十字会联合发起了“救”在身边大型公益救护培训系列活动。转眼20多天过去,公益救护培训不仅报名火爆,而且绝大多数参加过培训的市民对急救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转变。5月4日,“救”在身边大型公益救护培训系列活动推出后,各级红十字会的报名电话一下子热闹起来。银行、煤气公司、私营企业,还有某警卫班的战士纷纷致电市红十字会,咨询和预约培训。
宁海、北仑、慈溪、海曙等地红十字会开通的咨询报名热线也接到了不少咨询和报名电话。很多来电者希望,这样的培训应该常态化。
还有不少市民组团来预约培训。年过七旬的王大爷说:“我们都上年纪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学点急救知识,遇到个大病小灾的,一定能派上用场。”从报纸上看到公益救护培训的消息后,王大爷和老伴赶紧报了名。
“救”在身边大型公益救护培训系列活动,分为救护员培训和普及培训两种。无论哪种培训都会涉及心肺复苏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急救常识,特别强调实用性和通俗性。
正因为如此,参加完培训后,大家纷纷表示,急救知识真的应该好好学,一些人更是“上瘾”了,要求第二次培训。
“事实上,很多急救知识需要不断学习,特别是要增强动手能力。”余姚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许燕青说,自己曾是妇科医生,除了心肺复苏学过外,很多急救知识她也是这次培训中学到的。
在公益救护培训中,不少人向记者反映,之前,他们对急救存在不少认识误区。比如“很多人了解、记住的都是些零散的知识点,在日常交流时能说个一二,但要是遇到真危险,就难以活学活用了。”
另外,一些市民觉得“心肺复苏太难了,只有急救人员才需要掌握,我们普通市民没必要学。”对此,救护培训师则表示,心肺复苏是全球公认的“救命第一要术”,老百姓有必要学习并掌握。只是在我国,至今仍有八成以上的人不会心肺复苏,真正明白“黄金抢救8分钟”概念的更是没有多少。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对于急救,不少人复杂的不想学、学了不想练、练了不敢用。但培训后,这些观念在默默转变。“原来心肺复苏这么有用,其实不难学嘛!”“以前学的跟现在不一样,急救技能也在不断更新啊。”“确实该多练练,纸上谈兵是救不了命的。”(易 鹤)
链接
这些常识,学了能救命
如何心肺复苏?如何止血、包扎?……采访中,公益救护培训师介绍了一些急救常识。
高空坠落伤、车祸外伤:不知道伤者伤情有多重时,千万不要搬动伤者。如果有出血部位,可在伤口上端用毛巾、衣物等进行结扎止血。
气道(食道)异物:当异物误入气道(食道)时,急救者可用双手从患者背后环抱其上腹部,用力向内挤压患者上腹部,靠冲力将异物排出。对于婴儿,可将其俯放至成人手掌上,用适当的力度拍打其背部。
电击伤:遇到电击事故时,首先应关闭电源,再用绝缘体挑开电源。
溺水:急救者可用仰泳、侧泳或其他方式将病人抱上岸,倒出病人胃和气道内的积水。病人心跳、呼吸停止时,应马上进行现场心肺复苏。
刀伤:刀刺入体内后,严禁拔出;在运送患者去医院的过程中,应防止刺入体内的刀上下左右晃动,以避免加重伤情。
突然倒地昏迷不醒:拨打120后,立即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术。
断指(肢):用干净的毛巾、衣物将断指(肢)包好,一同带到医院进行再植手术。同时将患指(肢)抬高并按紧,可用毛巾等对出血部位上端进行结扎止血,每15分钟松一次再扎好。
作为“第一目击者”,市民对患者进行急救时,也应首先拨打120电话。(易 鹤 殷建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