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时刻把群众安危放在心上 ———灾害面前传递正能量的普通人(3)
欧阳志强为居民分发药品。
李国裕在整理冲锋舟。
王美女护送老人到安置点。
宁波公益网讯:在小区积水的日子里,一直活跃着社工们的身影,他们为街坊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村庄受淹的时候,民兵们穿梭其间,为村民解决各种难题。在洪涝灾害来临之时,我们的身边因为有了这些平凡的街邻与兄弟,才给许许多多的弱者带来了平安。
社工欧阳志强:
14小时的守候
文教路110弄到142弄是育才社区里地势最低洼的地段。这次台风“菲特”也让这里成了重灾区,积水6天,水位最高时漫过了腰部。去年刚进育才社区的社工欧阳志强,就是负责这个片区的。
10月6日,接到台风来袭的消息后,欧阳志强和同事一起贴紧急通知,联系社区居民,走访孤寡老人,一直忙到晚上。本以为可以在办公室里趴着歇会儿,可外面的雨水越来越大,欧阳志强披上雨衣,到文教路一带查看。
当时,不少楼道口已有些积水了。为了最大限度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又要在第一时间确保大家的人身安全,欧阳志强从当天晚上10点开始就冒雨值守在这些低洼地段的楼道口,关注积水高度,来回巡逻,一直未休息。雨越下越大,看着水位线慢慢接近电表箱,他心里的弦越绷越紧。
7日早上5点多,积水漫过膝盖,也渗进了电表箱,有些早起的居民准备下楼了。守了一晚上,淋了一晚上,浑身发冷的欧阳志强赶紧打电话到供电部门,可是由于当时有太多的小区进水要求断电,供电部门只能一一安排,无法立即赶到。
怕一个人顾不上全部的楼道,欧阳志强就叫来了另外2个社工,3人分头提醒居民不要出来,防止触电,同时告知居民,有什么需要,让社工们做就行。
当天上午11点,电力部门的工作人员终于赶到,等到查清线路切断电路时,已经12点半了。这下,坚持值守了14个小时的欧阳志强终于放下了心头的大石。
不久,楼道里的积水渐渐淹过了腰部,有些老人行动不便,他帮忙背下楼;人员不够,一起拉冲锋舟;有居民不肯离家,他就上门送干粮送物资;安置点的居民有需要,他帮忙跑腿……
民兵李国裕:
群众安全最要紧
奉化市西坞街道由5位民兵组成的水上应急救援小分队,在抗洪救灾中日夜穿梭在各个村庄,为当地居民提供援助,这支小分队的队长是有15年抗台救灾经验的民兵李国裕。在前些天抗洪救灾最艰难的日子里,他和队友们每天最多只休息3个小时。
10月7日凌晨,“菲特”台风裹挟着暴雨袭来。地势较低的平原地区西坞街道随即受淹,最大降雨点位于该街道内的横坑水库,降雨量达629毫米,降雨量和水位均超历史纪录。
“村庄、农田一片汪洋。”在李国裕15年的抗台经历中,这次是受灾最严重的一次。整个街道500多家企业的车间、仓库出现不同程度进水,最深处达70多厘米。23个行政村全部进水,受灾最严重的东陈、泰桥、白杜等村积水在1.3米左右,道路全部中断,11个村断电,1个村断水,要坐皮划艇才能出入西坞街道。
当天上午7点40分,四维村杨四岙自然村突发泥石流,同时,水位越来越高,情况十分紧急,李国裕和队员们立即帮助村民撤离。第二天5点许,泥石流再次暴发,由于撤离及时,未造成严重后果。
10月8日,5点不到,李国裕和队员们再次接到任务。白杜孙候村一位孕妇产子后大出血,道路被淹,救护车不能行进,需要皮划艇送出去。李国裕和西坞街道武装部部长竺尧芳一起坐上皮划艇前往孙候村。
“由于部分道路地势高,皮划艇不能行进,李国裕和竺尧芳两人就跳下水,抬着皮划艇前进。”说起当时的情形,李国裕仍心有余悸。大家将产妇抬上皮划艇送往医院。经过急救,次日上午,孕妇生命体征逐渐恢复,新生儿情况良好。
社工王美女:
舍小家为大家
在海曙区西门街道永丰社区被积水围困的5天里,49岁的社工王美女一直为社区居民们奔走忙碌。她的家也在社区里,家中还有生病的丈夫。
11日早上,她脸色苍白,发不出声,差点昏倒在地,被人扶回了家。社区书记王利平说,王美女的家就在离居委会不到30米的楼道一楼,可这却是她几天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回家。
11日下午,在王美女家门口,积水仍然淹到了小腿肚。见记者往她家里看,王美女有些不好意思:“水满上来时,光顾着给一楼其他居民搬冰箱、洗衣机,等想起家里的东西时,已来不及了,让它们泡着就泡着吧。”
王美女的丈夫手术后卧床康复正需要人照料,如果在平时,早上5点起床,为丈夫煮饭煎药后,她正好赶去社区上班,午休时间也能回家稍稍看护。可社区受淹的这几天,她忙着将居民转移出去,忙着照顾安置点的老人,忙着给居民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忘了给丈夫烧饭,也忘了每日一帖的中药,原先家里充斥着的浓浓药味,如今不见了。
多次巡逻路过家门口,她只是打开门记下家里积水的位置,因为其他楼道一楼的居民都已转移,无法进门查看。而每次听到开门声,她丈夫都会说一句“我很好,你赶快去帮助更需要的人”,听到这话,王美女也就不进屋了,直接关门离开。
对丈夫的责任,对家中老人的责任,王美女心里一清二楚,可她一想到社区1000多户的居民,只能将这些压在心底,“我们社区7个社工,大家都放下了自己的事坚守在这里五天四夜,我作为老社工,更不能离开。”
来源:宁波晚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