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围困的日夜 他们是城市的守护者
10月10日,志愿者送菜到黄鹂社区。
宁波公益网讯:“如果没有居民的理解相助、志愿者的默默奉献,我们社工可能什么都做不好……”———社工董朝亚
8日凌晨3点多,黄鹂社区居委会。
社工董朝亚的手突然滑了一下,脑袋重重敲在办公桌上,醒了。揉着惺忪睡眼站起,“哗哗哗”的雨声传入耳中,她顿时睡意全无,赶紧跑下楼查看:前一天特地在台阶上划好的水位线,早就没过了。“糟了!水位超过海葵来袭时的最高水位了!”
“已经积水两天了,一楼居民家里估计已经顶不住了,得赶紧过去。”想到这,董朝亚的心猛地揪紧了,匆匆跑回办公室。
看到同事和志愿者以各种姿势在桌上、椅子上睡着,她实在不忍心叫醒:憔悴的面容、泡得发白的双腿、小腿上一圈被高筒雨靴磨出的伤口,大家都是从6日下午起就在风雨中持续奋战,好不容易才眯上一会儿。
可情况紧急,董朝亚一咬牙,大喊一声:“积水又高了!”只睡了2个多小时的社区主任史亮几乎在惊醒的同时,从椅子上跳起来。
看了一眼窗外的积水,史亮套上雨鞋就往外走,“一楼的住户家肯定进水了,赶快联系电业局,随时准备断电。留两个人在这里接电话,其他人跟我去转移居民。食品、蜡烛之类的物资也要跟上。”
社区道路的积水已漫到了大腿。社工夏萍敲开99幢1楼的门,80岁独居老人沃阿姨站在水中,愣愣地看着漂起来的脸盆、板凳,脸色煞白,欲哭无泪:“水这么高,我一个人很害怕,到底该怎么办?”
“阿姨,不要怕,现在就出发,有我们在,您就放心吧!”志愿者将老人背到皮划艇上,夏萍紧紧握住了她不停发抖的手。
沃阿姨被安全送到了社区安置点。亮堂的房间,热腾腾的开水,充足的干粮,桌子拼成的床上铺着柔软的棉被,让她顿时放松下来。那里还有前一天被社工和志愿者们及时转移过去的十几位老人,安心休息了一个晚上后,大家精神都还不错。
“人一多干粮肯定不够,老人肠胃不太好,要去订点热饭菜,被子也得让人再送些过来。”董朝亚在安置点转了一圈,默默记下要张罗的东西,再一次出门采购了。
兴宁路上,人行道上的积水已到膝盖了,董朝亚颤抖着身子,艰难前行。在积水颇深的路口,她遇到了白鹤街道副书记王宁,戴着小黄帽,半个人浸在水里。喊了两天的喉咙早已经哑了,但她仍然坚持发出最大的声音,“这里积水很深!”“当心脚下有台阶”,遇上老人经过,还上前搀扶一把。
转了个弯,一抹蓝色渐渐靠近。董朝亚早就认出来了,那个弓着腰、用尽全身力气拉着皮划艇的身影,是社区民警谢才林。这两天,他的“水上巴士”一直穿梭在社区最需要的地方,转移了多少人,早就记不清了。胡子邋遢,浑身湿透,双腿已经伤痕累累,看到认识的人,谢才林脸上露出一抹笑,“穿着鞋子、裤子在水中阻力大,没走几趟就累得喘,还不如赤着脚轻快。你走路也小心点。”
“人手不够,我们来搭把手吧。”居民陈式勇、吴兴果也主动加入进来,帮忙拉皮划艇。还有两个东北、四川口音的小伙子,利用竹梯和泡沫箱捆扎出一个长约4米的竹筏,推着一位妇女出来,“我们租住在黄鹂,也想力所能及出份力。”
早过了午餐的时间,董朝亚才回到居委会。电话声此起彼伏。社区书记沈海琴用左肩夹住一个电话正说着,又去接另一个电话,看到扛着大包小包回来的董朝亚,赶紧抬手示意:帮忙把本子拿过来。
工作笔记上密密麻麻,记录的全是居民来电:“子女来接,老人想转移”,“家里只剩榨菜,要食物和蜡烛”“对面三楼阿婆只有一个人,派人去看看”……每个需求后都画了个箭头,写上对接的人和处理结果。
被积水围困的第三天,为了安全,黄鹂社区还是断了电。黑暗中,大家都在暗自庆幸。今年年初,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社区请人将在“海葵”台风中早早进水的电表箱,抬高了半米。这多出来的三天,也让社区能有序安排求助居民,并及时送上蜡烛。
深夜,烛光中的社区办公室很静,忙碌了一天的社工们终于喝上了热茶。热茶是一名附近居民烧的,她想到社区工作人员没地方烧热水,就在家用煤气灶烧了一壶水,蹚着水送了过来。
“有这么好的居民在,我们的抗灾工作一定能顺利进行!”喝着热水,董朝亚感觉全身都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10月9日,在余姚的一个小区内,消防员在给被困居民派送食物。通讯员颜杰/摄
“路上水再深,也得把食材送进余姚城里来。饭店里有水有电有煤气,就等着开伙。不知道城里有多少人泡在水中两天没吃上热饭了?!”———爱心人士俞熠华
今年30岁的宁海人俞熠华,在余姚做生意已有5个年头。今年5月,他在南滨江路上开了一家“小城大厨”饭店。
10月8日中午12点多,俞熠华冒着大雨,涉水2个多小时到店里。沿途看到很多人涉水前往附近的小卖店、超市等,出来都抱着一箱箱的矿泉水和方便面。
南滨江路上有一段未被水淹,很多人都涉水过来,把这段路当成了“避灾区”。这一段区域内很多店早在6日就闭门。只有俞熠华的饭店还开着。
截至9日晚8时,余姚过程雨量496.4毫米,创64年来纪录,主城区一半以上面积受淹,80多万人受灾,城市交通基本瘫痪,部分区域停水停电。宁波市防汛防旱指挥部紧急向余姚灾区调运矿泉水、方便面、糕点饼干等物资。
大水中,吃上一口热饭,成了很多受灾居民的奢望。不少人路过“小城大厨”饭店时,总会抬眼探探店里的情况。一看没什么动静,也就没往里头进。
“今天营业吗?有饭菜吗?”徘徊许久,一名湿了半身的过路人进店来问了一句。他说,一家人已经快两天没吃上热菜了。
“对不起,我们不营业的。”看着那张面露失望的脸,俞熠华有些揪心。当有第三个人进来再问相同的问题时,他下定决心:“明天,一定要开伙!”
“老板,可是我们食材不多。”店员担心道。
“这儿有水有电有煤气,有食材就能开伙!”此时,店里头有四五十号员工,他们的暂住屋也几乎全被淹,都住在店里。“你们家也住不了人了,尽量通知他们都过来帮忙,这两天我包食宿。”
俞熠华开始联系在宁海老家的朋友。城区里的通信信号已基本失灵,他拨了10多次,才打通电话。“给我准备3000斤蔬菜、2000斤大米和六七头猪,明天早上一定要送到余姚,这里有很多人几天没吃上热饭了。”
第二天下午1点半,经过6次转运,他要的食材全数送到店中。
所有员工加上在店里避灾的员工家属,近60号人,大家立即分工合作。下午3点多,俞熠华和几个员工在店门口摆好桌子,竖起了醒目的“免费供应快餐”的牌子,大嗓门的员工还喊上了:“这儿有盒饭发,有需要的都过来吧!”一时间,店门口人群聚集。
起初,有些混乱。俞熠华也理解:大伙儿是太久没闻到热饭香了。但混乱的人群中,很快有人主动出来维持秩序,让老人和小孩排在前头先领。
为了不断餐,俞熠华在9日下午又追加了3000斤蔬菜和尽可能多的猪肉。“肉菜吃了才有力气!”他特地派了几个员工赶到宁波买肉。
食材供给解决了,煤气却快燃尽了。给饭店供给煤气的店老板早已关了店。好说歹说之下,得知俞熠华做的是好事,店老板涉水打开店门,提供5大瓶煤气,但要俞熠华自己去拉。
俞熠华花了3200元租了一辆工程车。拉完煤气,他坐着工程车到城区里转悠,看哪儿水深,哪儿的人更需要盒饭。下午5点,他和几个员工带着几百份盒饭先后前往名仕花园和余姚宾馆发盒饭。
10日,肉类等食材未能及时到货。俞熠华和员工就用剩余的荤菜,打包了几百份,送往积水最严重的安乐居、花园新村和富巷小区,优先发放给那儿的老人。而排在饭店门口的人们,领到的是红烧萝卜和大白菜。
店里只有塑料收纳箱,可以浮在水上,但放不了多少盒饭。俞熠华特意花了500元向路边卖橡皮艇的买了一艘,还是破的。拉着装满盒饭的破橡皮艇和几个大塑料箱,他和十几个员工前往的是积水最严重的几个小区。
暴雨过后,姚江水位最高达5.33米,超警戒水位1.56米;余姚21个乡镇、街道均受灾,145个行政村和社区被淹,受灾人口83万人。
花园新村是积水最严重的小区之一。员工小翁跟着老板,一路蹚着过胸口的积水前行。偶有污水会打进橡皮艇和塑料箱子。为了保证盒饭的卫生,俞熠华和员工们每人左右手都拎着多袋盒饭,在水中一路高举。“要盒饭吗?免费的!老人优先!”“这儿要两份!”每喊一声,楼上就有人应一声。
11日,发放盒饭的最后一天,俞熠华叫员工煮了十几桶姜茶,同时分发给路人暖身。
3天下来,花了多少钱,俞熠华不愿说。他只知道用掉了1.5万个打包盒。
“被困的人们趴在阳台、窗边,每当我们划着装着水和干粮的橡皮艇经过,他们就用绳子绑着塑料袋或篮子放下来……”———志愿者诸建立
住在慈溪市长河镇的26岁小伙子诸建立怎么也想不到,“68个西湖”的水会在两天内毫不留情地倾泻在余姚大地上。
8日上午,在慈溪开了一家甜品店的他接到了姐姐的电话,“我的余姚朋友被困了,急需橡皮艇去救援。”
“慈溪哪有橡皮艇租,知道的望告知,我们去救人。”8日下午2点48分,诸建立发出了第一条求助微博。此时,他的合伙人高凯已经带着自家的一艘橡皮艇和矿泉水、方便面等物资,开着越野车通过余慈线进入余姚地界,直到行驶至余姚东站处被水阻挡。
“无法再前行了。除了水,还是水,分不清路和河,完全失去方向。没有亲历不知道情况原来这么严重。”
他们就将物资卸在附近的一位“内蒙大哥”开的饭店里。店后头是个大村落,已经浸泡在了浑浊的大水中。在“内蒙大哥”的联系下,村民蹚着水将这批物资安全地运回了村子。
通过微博,诸建立知道,和他一样许多志愿者都赶去相邻的余姚灾区救援了。“越野E族”车友俱乐部一行7人,9日晚就驾驶5辆越野车挺进陆埠镇。8个小时内,他们来回20多趟帮助老人和怀抱孩子的妇女去高地避水,其中3辆车涉水熄火停在水中。慈溪的31岁海归企业家徐先生驾驶硕大的重型卡车“擎天柱”,在水深没腰的余姚城中往返载人送物资。100多名群众被“擎天柱”送到安全地点。各种无法进入深水区的物资都依托着“擎天柱”送到了被困群众的手中。
让诸建立更加感动的是,他的求救信息发出没多久,就有很多陌生人拉着一车车的泡面、饼干、矿泉水、消毒用品等送到了他的店里。还有3艘橡皮艇从白沙街道、横河和胜山镇送了过来。“只能统计数量,都不知道是谁送来的!大家都不留名。”
9日凌晨4点多,诸建立和高凯盘点了4车的物资,和另外两个朋友,再次前往余姚。依旧在“内蒙大哥”开的饭店附近,他们将救援物资分批一次次卸下放入橡皮艇,前往受灾严重的阳光公寓。
“我来带路。”在铁路桥边开洗发店的一名老板看到拉着橡皮艇的诸建立,自告奋勇地加入了这支救援队伍。
在阳光公寓,身高1米86的诸建立惊呆了。“水快到脖子了。”“有人需要水和干粮吗?”诸建立喊了一声,头上的每一扇窗,每一处阳台,纷纷探出头来。不多久,一条条绳子放了下来,绑着各种袋子、篮子。每户装两瓶水、两包面或面包,东西不多,却能暂时应付温饱。中午12点,所带的物资都派发完了。
“可以再多给点吗?”“你们明天还会再来吗?”那些声音带着希冀,一个个表情透露的是一种渴望。
“我们会来的!团市委正组织更多志愿者来灾区援助!”诸建立笃定地回答。
“明天早上9点,我仍在这里等给你们带路!”下午近4点,离开余姚前,洗发店老板与诸建立约定。
自9日下午1点起,沿线经过陆埠、余姚城区、牟山等地的杭甬高速公路大隐、余姚、牟山3个收费站为运输抗台救灾物资的车辆开通“绿色通道”,实行免费通行,来自宁波市区方向和杭州方向的抢险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余姚灾区。这当中既有政府的救灾物资,也有来自各地志愿者以及红十字会发来的物资,还有不少企业向余姚捐赠了自己企业的救急产品。
诸建立的志愿队伍也扩大到7人,好心人来捐助的物资数量也急速攀升。通过网络,各方支援力量投入的好消息也接踵传来:301个临时安置点同时运作,救灾物资相对充足;余姚城区供水供电以及通信能力都在逐步恢复。
久违的阳光钻出了阴云,照在姚城。很多头戴黄帽或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在余姚街头巷尾会打上照面,没有太多的对话,只是点头、微笑示意。偶尔,来一句,“唉,你们是哪儿的?”
13日,脚已溃烂长满血疱的诸建立和同伴回到了自己的甜品店。“积水退去了!明天会更好!”诸建立想着,等脚好了,就去找“洗发店老板”、“内蒙大哥”等一些在抗灾第一线遇到的朋友们吃顿饭。
后记
大街小巷、田间地头,生活继续,生产继续。灾后恢复生活生产、重建家园的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
历经磨难,已经让这座城市的人们学会了从容面对,知道任何灾难都会过去,知道坚强和爱心就是对灾难的最好回应。
余姚一名小学生在灾后如是写道:“给自己一个美丽的微笑,然后用满腔的热情去迎接新的一天。”
这句话,说出了我们所有人的心声!
来源:宁波晚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