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 发表于 2013-11-19 17:46:09

校园回收站:卖了垃圾做公益




  喝过的饮料瓶,看过的旧报纸,写完的作业本,很多学校的学生习惯随手扔进垃圾桶。但在泉州师院附属小学,这些废品成了宝贝,是学生们开展公益活动的经费来源。昨日下午,记者来到泉州市区东街二郞巷,走访了该校的废品回收站。据悉,该活动开展7年来,学生们节约资源和爱护环境的意识增强了不少。 记者 吴志明 张九强 文/图
  每周回收垃圾 学生干劲十足
  “同学们注意了,本周的少先队废品回收工作开始了,各个班级可以将废品收集到老地方。”昨日下午3时许,泉州师院附小校园里回荡着响亮的广播声。五年级一班的徐翔和陈沐祯同学抬着装得满满当当的废品回收箱,来到办公楼楼下。这里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不同年级的同学正三五成群地忙着给废品分类。
  “这些纸张浸泡过牛奶发霉了,扔垃圾桶。这个瓶子可以回收,留着。”分好类后,徐翔和陈沐祯提着一袋矿泉水瓶和一袋废纸来到过秤处。王昭临和刘继恒同学充当“工作人员”,一个数矿泉水瓶,一个给废纸称重,两人额头都渗出了汗。清点完毕,他们将物品搬进一旁的废品小屋,专门负责登记的同学在本子上写下:11月14日,矿泉水瓶21个,废纸1.5公斤。战果还不错,徐翔和陈沐祯提着废品回收箱回到班级,开始下一轮的收集。
  这样的场景,每周四下午3点多都会在泉州师院附小如期上演,至今已经有7年。
  培养环保意识 还获经济收益
  对于这个活动,学生们都很赞成。徐翔从二年级就开始参加活动,“回收废品既可以换成钱,还可以保护环境,一举两得。”他告诉记者,同学们积极性都很高,平时废纸和矿泉水瓶都舍不得丢进垃圾桶,有时候还会从家里带来废纸和饮料瓶。
  今年9月份起,王昭临就成了活动的“工作人员”。每周四下午,他都要来帮忙,和同伴帮低年级同学对废品进行整理。虽然因此无法参加班队课,但他并不后悔。他说,自己之前有些粗心,还缺乏耐心,加入这个队伍后,经常要指导小弟弟小妹妹,自己变得细心多了。
  在四年级三班的后黑板上,记者见到了一版特殊的手工黑板报。班主任蔡老师告诉记者,那是学生们用废旧纸皮自己动手加工成的。
  开展7年以来所得全做公益
  说起举办这个活动的初衷,泉州师院附小少先队副总辅导员陈静老师介绍,2006年,学校创建“绿色学校”,当时,孩子们在班级里乱扔纸屑的行为让老师很头疼。少先队和学校德育处商量后,决定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并倡议每个班级在教室设置一个废品回收箱,把平时废弃的饮料瓶、废纸等放入箱内,每周四下午统一回收到废品小屋。由于效果不错,这个做法就一直延续了下来,成为学校习惯养成教育的一部分。每过两周,老师们会联系校外的废品回收中心来收购废品,所得钱款统一收集起来,学生们去福利院看望老人小孩时,就用这些钱买小礼物。
  “钱不多,一年也就五六百元,但孩子们学会了节约和爱护环境,还增强了集体荣誉感。”陈静老师说,现在,校园内乱扔纸屑、果皮的现象少了,卫生状况明显好转。有的学生还拎着塑料袋把上学路上的废品也捡起来。每学年结束后,老师们会将各个班级的回收数量进行统计,评出“优秀环保中队”。
  来源: 泉州晚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校园回收站:卖了垃圾做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