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有一所只有3名老师和9个孩子的学校 大山里的坚守:为了孩子们的梦想
俞月燕正在给复式班的孩子们上课。记者林诗舟摄
宁波公益网讯:从宁海县黄坛镇中心出发,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行驶约25公里,在群山环抱的山谷里有一所双峰学校。12月10日,在这里执教了39年的校长胡大红向记者讲述起当年每天早晨上千个孩子的琅琅读书声,世事变迁,如今学校只有3名老师和9个孩子。但他还是像当年一样认真备课讲课,每一个孩子的故事都像一本日记,深深记在他的心里。
学校停办,这些孩子就要辍学
方圆几十里内18个自然村的村民对双峰学校并不陌生。曾经作为一所9年一贯制的原双峰乡中心学校,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学生需求,在2000年时还新建过一栋面积1222平方米的杏琴园综合楼。在2002年、2003年曾有近千名学生,但2004年双峰乡并入黄坛镇以后,为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双峰学校初中部取消,学生人数也逐年锐减。
“教室空荡荡的,心里也空荡荡的。”校长胡大红说。他是看着学生一年一年少下去的,从上千名、几百名,到几十名,再到如今的个位数。三栋教学楼一栋住宿楼大多都被闲置,四五十个空位的教室里落了一层又一层厚厚的尘土。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村民下山打工,子女也就随之到山外就学。另一方面也有村民为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主动迁移到山外谋生。如今占地6338平方米的双峰学校里只有9个学生,2个二年级学生、1个四年级学生和今年新招的3个一年级学生,还有3个学龄前儿童,他们都是跟随父母生活在双峰乡18个自然村里的孩子。
虽然黄坛镇中心幼儿园和黄坛镇中心小学都表示,如果双峰学校的孩子们愿意到他们幼儿园和学校就读,一切费用包括食宿会免除。但是这些优惠的条件并没能将这些孩子吸引到镇里去。“我们也曾做过努力,好几次邀请孩子和家长到我们幼儿园参加亲子活动。”黄坛镇中心幼儿园园长汪云说,“但除了参加过一次捣麻糍的活动外,他们都没有再来过。”
其实家长们也都知道镇上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但凡是有能力的,都早想方设法将孩子送下山了。留下的孩子各有各的难处。“比如班上叫梅梅的小孩,爸爸得了绝症,妈妈离家出走了,家里还有个失明的奶奶,这让孩子怎么放心出山呢?”胡大红说。单亲的、病重的、残疾的、智障的,这些孩子的亲人大多失去了外出务工的能力。双峰学校成了这些孩子读书的唯一选择。如果这个学校停办了,那就意味着这些留在山里的孩子们将面临辍学。
只要有学生就要坚持办学
学生人数越来越少,双峰学校的教师也从当初的40多名减少到现在的3名。校长胡大红主教数学,另两名女老师章卫兰主教语文,俞月燕主教英语。
当天上午10点记者赶到现场时,36岁的俞月燕正在给复式班上语文课。一个教室,两个班级,三个学生。前半节课俞月燕先教二年级的两个学生识字,教完了便安排他们抄写巩固,后半节课再教四年级的学生学习新课程。她时不时还要停下来,通过观察孩子的表情判断他们的接受度。“虽然学习进度有些慢,但我要确保每个孩子都已经学会了,才能放心教下一课。”俞月燕说。平均每天五六节课的工作量,让她几乎很难抽出时间在办公室休息一下,她的嗓子也因此总是沙哑。
除了教主课程外,3名老师还身兼劳技、音乐、科学、美术、体育等多门课的教学。“之前对于音乐美术真的一窍不通。”章卫兰说,“不得不熬夜几个晚上,把专业的书籍一本一本啃下来,这才摸清了一点门道,否则怎么给孩子上课?”想起那几月埋头备课又不断修改的情景,似乎还历历在目。而如今一有空闲,她还是会抓紧时间翻翻桌头上摆放的其他学科的讲课资料。
既当爹又当妈的老师们
不仅如此,其中几个孩子来自距离双峰学校七八公里的几个自然村,山里交通不便,班车少时间又不固定,走路又至少要近两个小时,为了就学读书,他们干脆住在学校的宿舍楼里。而校长胡大红实在放心不下,干脆自己也从家中卷了铺盖,跟学生一样,睡在学生宿舍楼硬邦邦的单人板床上。高山里的冬夜特别寒冷,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胡大红想方设法弄来几个火炉,又自己掏钱买来炭火,给孩子们住宿的房间里取暖。等看着孩子们都睡着了,他才安心起身吹灭火炉,回到自己冰冷的房间里。
每天早晨5点多起床后,他第一件事就是透过窗户朝隔壁几个房间望几眼,见孩子们都还在安然入睡,他便上山跑一圈,回来后就催促孩子们起床晨读。而每天放学后的作业把关,活动时的安全问题,睡觉前的门禁管理,胡大红也丝毫不马虎。这时候的校长胡大红更像是一个关怀备至的父亲。孩子们的指甲长了,他帮忙剪,孩子们的脸脏了,他帮忙擦,食堂的阿姨有事去了,他就自己买菜烧菜做给孩子们吃,有时候睡前他还会给孩子们讲讲历史人物故事以及大山外面的世界。日复一日这么多年,有时候孩子们也会笑称胡大红为“胡爸爸”。
“去年这学校毕业了4个学生,都下山到镇里对口的初中读书去了!其中一个成绩很不错呢。”胡大红说这话时充满了自豪,前阵子周末有个学生还回学校来看望过呢。
当然家人也经常劝胡大红:“你都一大把年纪了,放着城里好好的小洋房不住,海鲜大餐不吃,偏要留在山里过这穷糟日子,你图什么?”这也是2位女老师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到底为什么留在这里?虽然他们是双峰乡人,但都在黄坛、城关等地买了新房,家人和孩子为了工作和学业,也都相继搬去城镇里住了,只有他们还坚持留在这里教书。“山里的孩子太需要我们了。如果连我们这些双峰的老师都走光了,那谁来给这些孩子们上课呢?”俞月燕叹了口气说,“如果不是为了这些孩子,我们早就离开了。”
山里的孩子有远大的梦想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3名老师眼里,这些孩子也都异常懂事。去年冬天山上下雪很冷,周一早晨6点多俞月燕老师起床饿着肚子从镇里的新家坐中巴车赶到双峰学校,发现5岁的小宝正在学校门口等着她。看见她来了,小宝便赶紧笑嘻嘻地从自己的背包里拿出一个用棉布裹着的袋子,袋子里是两团热腾腾的番薯,“老师,热着呢,给你!”俞老师说,她从小宝冻得冰冷的手里接过热气腾腾的番薯的那一刻,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还有一个情景也令章卫兰老师难以忘怀。有一年,上级领导来给孩子们送慰问金。梅梅拿到包着500元的小红包时,乖巧地说了句谢谢,一溜烟便不见了。后来章老师从她失明的奶奶处了解到,原来那天她转身就回宿舍去找奶奶,把红包塞给了奶奶。她说:“奶奶,我们有钱了,过完年就带你去看病,你的眼睛就能好起来了。”
“这些山里的孩子其实都有远大的梦想。你很难想象他们为了能够读书付出的努力。”校长胡大红说。二年级的小伟,爱学习成绩也好,是胡大红眼中的“苗子”。小伟家住距离双峰小学约七八公里的清水染村,每周五提早放学后都要跑到附近的站台去等每天只有一班没有固定发车时间的中巴车。攥着4元5角钱车费的小手冻得通红。而每周一天蒙蒙亮,他又要赶那一班永远不准点的路过学校的中巴车。
当天午饭时间,记者遇见了前来接孩子回家的小宝母亲。她告诉记者,因为学前教育并非义务段,午餐是不免费提供的。因家里经济拮据,为了省下6元钱的午餐费,她每天中午来接孩子回家吃饭。交谈中她反复跟记者强调,这学校可不能倒啊。“我们没啥能力下山,让孩子单独去太小又不放心。孩子的父亲老跟我说,即使只剩下我家儿子这一个学生,只要这学校没停办,就一定要坚持读下去。因为只有读书,才能真正走出大山。”她坚定地说。
当记者问这些孩子将来想干什么的时候,孩子们竞相举手,大声说着自己的梦想:“我想当音乐家!”“我想当科学家!”一旁的2名女老师听着听着眼眶就湿润了。胡大红把头扭了过去,望向远方的山峦。
来源:宁波晚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