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志农:用影像记录野性中国
奚志农藏野驴
香鼬
滇金丝猴母子1995年7月摄于云南昆明
19岁那年,奚志农拿起相机走进野外,一晃就三十年。
三十年里,他将鲜为人知的滇金丝猴展现在大众面前,保护了它们栖息的一片原始森林;他首次报道了藏羚羊被大肆猎杀的危机状况,促进了国内外公众对藏羚羊保护的关注;他创办了“野性中国”工作室和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他用影像记录,也用影像作为武器去保卫他所爱的野生动物。
1964年,奚志农出生于云南大理南边的古城巍山,在山野之间度过了一个和自然亲密接触的童年。19岁那年,他得到一个机会跟随昆明电影制片厂到云南的那帕海拍《鸟儿的乐园》,他可以帮忙“换换胶片,扛扛脚架”。而在那之前,他连相机都没有摸过。
但拍摄过程中,他震惊了。因为当时设备比较落后,真正地到拍摄鸟类,往往相机的焦距跟不上,摄制组经常直接把鸟抓过来绑定、摆拍。在一次拍摄中,摄影师为了拍摄喂食的镜头,把鸟巢里的幼鸟绑起来,拍完后忘了把幼鸟脚上的绳子解开。第二天,他们发现几只幼鸟吊死在巢边。
奚志农愤怒了,决定要自己学会摄影,拍自由的鸟儿。在当时,能拍到一只不被拴住的、自由的鸟,对他来说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改变滇金丝猴和藏羚羊命运的人
奚志农的照片引起公众注意,是从滇金丝猴开始的。1992年他进入云南省林业厅工作,一有业余时间就跑到野外去寻找传说中的滇金丝猴。从1992年找到了1994年,只见过两次滇金丝猴。为了保护金丝猴栖息的原始森林免遭开发,奚志农曾上书当时的国务委员宋健,附上自己拍的照片。后来,他也因此离开了林业厅的工作。
这是他由摄影爱好者进入自然保育工作的开端。
1997年12月,供职于东方时空的他,成为第一个深入可可西里,报道反偷猎事迹的电视记者,照片及录像被国内外媒体广泛使用,有力地推动了藏羚羊保护。他由此成为了滇金丝猴保护的始作俑者、藏羚羊保护的亲历者。
两件事在中国自然保护史中非常重要。滇金丝猴的保护,最终让大片的原始森林划入了保护区;藏羚羊的保护,让它们成了全中国除了熊猫之外,最响亮灵动的名字。而这些事件,都是由奚志农拍摄的影像引发的从下而上,而非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
2002年,他和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前《中国日报》记者史立红、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徐永松、《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前编辑徐健一起创办了“野性中国”工作室。
中国是全世界拍摄野生动物最难的国家
2013年12月5号,在广州大道中的一家酒店,南都记者见到了奚志农,头发灰白,戴着迷彩鸭舌帽,身穿冲锋衣和牛仔裤、徒步鞋,与酒店的环境氛围很不搭调。此时,距离1983年奚志农第一次进入摄制组拿起相机,整整三十年。
他前一天从南极回来,从北京转机飞广州,当天在广州做三场讲座和放映会,第二天飞往下一个城市。
这些年他一直很忙。他抱怨道,去野外反而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前两年每年只有一两个月能呆在野外,今年有三个月———对他来说,野外才是真正令他呆得舒服的地方。
“三十年一晃而过。”他主动提起这个时间点。对他来说,感慨的不仅仅是个人经历的岁月,更是这三十年间,中国的野外摄影境况,并没有太大改善。与国外的摄影师相比,作为中国的一个野生动物摄影师,坚持30年,的确不容易。“中国是全世界拍摄野生动物最难的国家。为什么?因为动物都快让中国人给吃光了。”他苦笑道,这次去南极,有一个深圳老板表达了不同的观点:“雾霾你怎么不管?水污染怎么不管?你为什么要去管动物呢?动物就是用来吃的啊!”
三十年来,中国人从《动物世界》中了解很多动物知识,人们熟悉在非洲大草原上奔跑的动物,却不了解中国本土的物种。因此,与国外的同行相比,中国的野外摄影师需要相当多的耐心,要学会漫长的等待。等待动物的出现,经过漫长的寻找,“找到”是惊喜,“找不到”是常态,这就是在中国的状态。
等待之余,还得有坚强的神经。
他毫不夸张地说,整个中国是全球野生动物贸易的黑洞。“在我多年的拍摄过程中,经历了太多的事情,有愤怒、悲伤,更多的是无力感。倘若你的神经太脆弱,是完全无法做下去的。”他估计,目前在中国的全职野外摄影师,不超过10个人,其中还包括野性中国团队的几名摄影师。
快门的力量
十几年前创立野性中国的时候,奚志农和几个主创人员就希望吸引年轻人参加,“用影像保护自然”。
野性中国的雄心在于,推动中国的自然与野生动物摄影,使之成为一个行业。在西方,这是相当成熟的行当,中国人因此才有机会看到《动物世界》如此灵动的纪录片。
从2004年开始,野性中国开始做“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是用奚志农代言相机的第一笔钱10万元开始开办的,通过培养自然摄影人才、抢救性地拍摄中国的濒危特有物种,用影像记录中国生物多样性的方式,努力建设一个具有历史、现实和深远未来意义的在线自然博物馆--中国自然影像库。
目前,野性中国拍摄的公益广告在中央电视台、国内机场、民航飞机都有放映。今年,野性中国开始与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动物教育平台“影像方舟”合作。这是一个针对青少年的公众教育平台,里面有超过15000物种呈现,超过十万张照片和视频来展示。野性中国希望将中国部分的内容变得完整。这些资源也会与野性中国自然影像库联系起来,这是野性中国未来要做的很重要的事情。
野性中国还希望每年都能拍一部纪录片,奚志农的要求总是很高,“我们是按BBC的水准来自我要求”。另外,他们在2011年启动的“中国濒危物种影像计划”还在继续,希望能够筹到更多资金支持这个计划。
只是,这么一个看似很有名气也很高产的公益机构,还是面临资金管理的问题。每一年办理训练营都要去外面找钱,每年用训练营结余的钱去维持野性中国的生存,公益广告也没有收益。奚志农把自己的奖金和稿费都用到办公室,多年都是他一个人撑着这个机构。他也开始意识到,这是他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来源:南都公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