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 发表于 2014-3-5 18:29:28

“女白领地铁猝死”的悲剧该谁反思?




  【核心提示】近日,网络上有则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深圳某公司一名年仅35岁的女项目经理突然倒在了深圳地铁蛇口线水湾站出口的台阶上而一直无人敢扶,事发近50分钟后,被赶去现场的120急救人员认定为已经死亡。(02月28日《新华网》)


  有路人倒地,你到底是扶,还是不扶?扶,又怕成为第二个“彭宇”;不扶,又有可能让人就此生命不保,这真的让人很纠结。这不,近日,深圳某公司一名年仅35岁的女项目经理突然倒在深圳地铁出口的台阶上而一直无人敢扶,事发近50分钟后,有7位市民从旁边经过,都是看了看就走,均未施以援手,以至于让这位女白领在路人冷漠中,生命定格在35岁。我们在为女白领的死感到惋惜的同时,是不是该扪心自问:“女白领地铁猝死”的悲剧该谁反思,能否令人警醒?


  看来,这真是一个我们都会面对的现实问题,不能不引人深思!为什么我们这个社会在面对有人摔倒,而不敢扶一把?是社会发展让人们的道德荒废,还是“彭宇案”的负面效应在持续发酵?尽管频发的“彭宇案”让人们对于这凉薄的社会更添了一份失望,但在经历了全社会深入讨论之后,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心存冷漠,没有认真地审视这一事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今天他(她)的遭遇也许就是明天的你。谁能保证自己不突发疾病?谁又能知晓自己走路不摔跤?谁又没有老出的时候?


  众所周知,中国人从古至今一直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当有人需求的时候,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就尽量帮助他们。当你帮助了别人之后,别人也就会尊敬你,自然而然地你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由于有些帮扶的人被“讹诈”,加之前几年南京“彭宇案”的判决,寒了大家的心,让大家担心成为彭宇第二,而不敢伸出关爱之手。就出现了数也数不清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况且中国人历来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世标准。


  老实说,关于扶与不扶,让相当多的人立场左右摇摆,恐怕还“明哲保身”的生存文化造成。究其原因,尽管已是法制社会,但好心人的善举,并未得到社会真正的保护和发扬光大,恐怕才是问题的关键!毕竟“扶人被讹”的事件是时常发生,有的还要对簿公堂,相信大家都有记忆。这些恰恰证明了好心人的善举,有时无法得到应有的保护,尽管国家很想保护这类人。如此前车之鉴,回头审视自身状况,不免令人望而却步。于是发生有人摔倒,继而在围观下猝死的悲剧也就不足为怪了。


  客观来说,这与民众普遍缺乏安全感不无关系。也就是说,人们之所以不敢扶,并不一定是因为“道德滑坡”,更多的原因可能在于类似的“彭宇案”的负面效应在发酵,反映在当下中国,做类似“扶人”的好事,风险太大,成本太高。让社会广泛出现不安全感和对他人的不信任感。以致于让女白领在倒下后,50多分钟无人敢伸援手,让其在冷漠中死亡。我们不能过多的责怪路人没有同情心,关键还得找一找背后的原因,行人为何不敢施救搭把手?这才算我们最该反思的地方!


  另外,这扶余与不扶,不光是道德良知和怕“惹祸烧身”的问题,还有一个急救的常识在里面,正如网友所说:“有一些疾病是不能够随便移动的,普通人首先得保证自己安全才能救人。”要知道,中国人大多缺少急救常识和技能。换句话说,万一这位倒下的女白领是在自己施救的过程中而死亡;万一事后有人来一句:要是当时你不扶起她,让她躺着休息一会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那不是好人没好报,让“农夫与蛇”的故事,在当下的社会,在自己身上真实重现?


  总之,“女白领猝死”的悲剧在让我们警醒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思考。那就是,“扶人”很容易,但万一“扶起”了纠纷,如何证其清白才是关键!不要总等“监控”来作证,要是在盲区该咋办?可见“彭宇案”留下的后遗症,让见义勇为、热心助人者犹豫彷徨。由此,笔者想说,要想破解这扶与不扶的难题,关键是出现这样的纠纷,有关方面有没有更好的保护措施。否则,倒下的将是公众面对社会公益失望的“人心”。要知道,“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


  (文/胡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女白领地铁猝死”的悲剧该谁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