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 发表于 2014-4-11 17:27:34

“回报社会,我们能做的只有这些” 江敏父母昨完成遗体捐献登记手续



  宁波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为江敏父母办理相关登记手续。记者王勇摄

  宁波公益网讯:昨天,“千纸鹤女孩”江敏的父母江虎成、张吉英夫妇,在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遗体(角膜)捐献接受站工作人员和本报记者的见证下,郑重填写了《宁波市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二老说:“想了十几年,念了十几年,现在,心愿终于实现了。”

  “回报社会,我们能做的只有这些了”

  和往常一样,当江虎成、张吉英夫妇忙完家务空下来,他们又想起了早早过世的女儿江敏。抚摸着女儿生前的照片,看着捐献遗体后医院特制的纪念水晶,阿敏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眼前。

  昨天,当记者再次走进老人家里,看到沉浸在回忆中的老人突然笑了,微笑中还多了一份淡定从容,因为在他们心中盘桓了十多年的心愿,马上就能实现了。

  “十几年来,我们心中一直充满感激,捐献遗体的想法也一直藏在心里。因为我得病后腿脚一瘸一拐,又听小道消息说,有残的遗体捐献是不要的,才一直没有行动。如今,我俩已是白发苍苍。死,我们不怕,唯有这个心愿没有完成,我们愧对社会。”张吉英说,他们之前咨询过医生,问腿脚不好,眼睛有些模糊是否影响遗体和角膜的捐献,医生再三回复说不影响后,才联系晚报帮忙的。

  “阿敏过世后,家里毫无积蓄,每每看到报纸、电视上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就会想到阿敏,可我和老头子无力相帮,整个心都揪起来了。想来想去,能回报社会的,就只有这副身体,无论是角膜、器官还是遗体,能捐的,我们都愿意捐……”说起这份意愿,二老坚定而坦然。

  “能捐的我们都愿捐,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门铃响了,市红十字会和遗体(角膜)捐献接受站工作人员一起来到老人家门口。江虎成认真地捋一捋头发,带着微笑开了门。

  对二老来说,市红十字会是很亲切的。“在阿敏患病和遗体捐献期间,社会上众多的好心人和市红十字会都伸出了援手,是我们的大恩人,我们要再次表达感谢。”二老郑重地和工作人员挨个握了手。

  江虎成还从柜子里搬出整齐叠好的几百份报纸,这些都是二老十几年来收集的有关遗体、器官捐献等相关信息的报刊,“这些年,看着越来越多的人成为遗体、器官捐献的志愿者,我们很感动,决心也更坚定。”

  随后,市红十字会和遗体(角膜)捐献接受站工作人员分别向二老介绍了捐献的政策、程序,并耐心解答了他们的疑问。

  “器官、角膜、遗体,我们能不能全部捐出来,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二老急着问。

  “器官捐献最好是在65周岁之前,你们的年纪都超过了65岁,只能捐献角膜、遗体了。”二老脸上流露出些许遗憾。“阿敏捐献时,我们曾听到过非议,说捐献是为了钱,当时心里特别难受。我们捐献一定要是无偿的,受捐者得到角膜时是否也是无偿的呢?”这个问题,是深埋在二老心中的一个结。

  “捐献无偿,受捐者使用角膜也是无偿。在医院移植手术清单中,供体材料一栏,标注的一定是0元,不过受捐者在医院住院、治疗、医药、动手术及材料处理等费用,还需按规定支付。”听了这话,夫妻俩终于放下了心。

  “我们离开后,就可以和阿敏永远在一起了”

  在写完《宁波市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的最后一字时,两位老人笑了,念了十几年的心愿在此刻终于释怀。“阿敏的名字、生卒年月和遗容都留在了宁波遗体捐献纪念陵园纪念墙上,等我们走了以后,和女儿一起定格在同一面纪念墙上,就是和阿敏永远在一起了……”

  张吉英说,她曾经听过有位盲人歌手唱一首歌,叫《你是我的眼》,“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人们说的天空蓝,是我记忆中那团白云背后的蓝天。我望向你的脸,却只能看见一片虚无,是不是上帝在我眼前遮住了帘,忘了掀开……每次听到,心里说不出的难受。阿敏的角膜当年没能利用留下了遗憾,现在,这个心愿,我们俩能补上了。”

  在场的人无不被老人纯朴而又无私的想法感动。市红十字会的周女士说,她工作这些年,像江虎成家这样,女儿和父母怀着共同的心愿,都申请遗体捐献的不多,十分值得尊敬。她代表市红十字会向老人献上了一束鲜花:“您二老今后要保重身体,保持心情快乐,好人一生平安。”

  江虎成和张吉英接过鲜花,相视而笑。他们的笑容有一种说不出的踏实和幸福。

  新闻背后的故事

  “千纸鹤女孩”江敏

  我市实现遗体捐献第一人

  1998年6月,正值花样年华的女孩江敏被查出患有恶性神经母细胞瘤。几个月的治疗后,这个家庭几乎耗尽了所有的钱财和心力。

  在病榻之上,饱受病痛折磨的江敏却十分乐观。在忍受不了病痛时,她就用颤抖的双手,折起了千纸鹤。这个消息被江敏的朋友和街坊四邻知道了,大家不约而同地为这个坚强的女孩折千纸鹤祈福。

  “当年,我看到满屋五彩千纸鹤中半躺着的微笑女孩,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本报摄影记者王勇回忆说。深受感动的他,拍摄了一系列江敏的照片,而本报记者郑晓华也连夜撰写了《千纸鹤载她搏击苍穹》的新闻稿。报道发在了1999年1月21日《宁波晚报》的“新闻周刊”上,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当时,许多素不相识的好心人都给了我们关爱。有个老太太天还没亮就在我家楼下等着,说要送上自己微薄的心意;有个年轻人听说一个蜗牛能治病的土方,就连夜抓了一大袋的蜗牛送到我们家……”江敏母亲张吉英动情地说,前来探望的市民更是源源不绝,在阿敏生日那天,来为她过生日的人甚至挤满了阳台、客厅,“这些爱和关怀,都是延续阿敏生命的力量啊。”

  病中的江敏给当时的宁波市市长写了一封信:“有幸我生长在宁波这座充满爱心的城市,是社会的爱心给了我与病魔抗争的信心和勇气,没有社会的爱心就没有江敏的今天。可惜我是个病人无以为报,如果不测,请求把我的遗体捐献给国家用于医学研究……”

  2000年3月20日,江敏还是离开了人世,而阿敏的心愿也在市卫生局、红十字会、公证处、宁波大学等部门和单位的支持下,得以实现。这一特殊的生命谢幕方式,也揭开了我市遗体捐献的序幕,她成为了我市实现遗体捐献的第一人。

  “我们今天重新讲述这段十多年前的经历,只是想把这份感动和大家分享,并再次向当时帮助过我们的社会各界表达衷心的感谢。宁波是一座充满爱心的城市,我们有幸作为这爱心城市的一员,也将在生命的尽头用最后的余热去温暖需要帮助的人。”江敏父亲江虎成说。

  来源:宁波晚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回报社会,我们能做的只有这些” 江敏父母昨完成遗体捐献登记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