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斌:社会投资迎来大时代
“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开始,全球意识到单纯只追求投资回报率,已经难以持续发展,因此社会企业、社会投资将逐渐成为大趋势。” 中国社会企业研究中心主任朱小斌,是中国最早的社会企业研究人员之一,他对中国商业进程有基本的判断:纯粹的商业、投资,将不再只追求投资回报率,能否解决社会问题、有多大社会效应,也将作为其投资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和目的。
“你顺着人类历史潮流走,钱权名,就算你不去求,你也一定会得到其一。而如果你逆历史潮流走,你就算现在强大,也肯定不会长久。”朱小斌既是研究者,也是投资人,在他眼里,中国的社会投资浪潮才刚刚开始,而历史潮流注定,只追求短期、私利的投资人,将难以获得长久的巨大成功。
社会投资的历史动力
朱小斌将社会影响力投资作为社会创新的一个类别。“社会创新有三大领域:社会企业、社会影响力投资和战略性CRS。社会影响力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社会和环境的正向效应,更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但同时又不拒绝正常的财务回报。”
“社会影响力投资,最初起源于洛克菲勒基金会,在2007年提出这个概念——社会价值、环境价值和财务价值协同的投资。2010年,摩根士丹利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同时发布了研究报告,提出影响力投资被界定为资产类别。2011年,瑞银集团提出影响力投资的标准,把理念、类别、标准都落实下来,直到这时,社会影响力投资才在全球开始传播出来。”朱小斌介绍。
朱小斌认为,这十几年来,社会创新日益成为商业和社会领域共同关注的重要思潮,并非一时的热点,是与这个时代的背景息息相关的。
“首先,年轻一代即千禧人群思维范式与价值观的变化。德勤一项调查显示,千禧人群选出的商业最终目的排名第一的是‘改善社会’。他们不再满足于前辈的‘匮乏时代的价值体系’,开始关注商业如何能让社会更美好。”
“其次,得益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个体权力的放大,也是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个人无论作为投资者、消费者还是从业者,都开始对传统的组织说不。”
这两个时代特征可能会导致未来的投资和商业领域重大的变化,社会影响力投资也就应时代而生。
放下了自己
朱小斌是中国最早的社会企业研究者、推动者之一,他多年前就辞去上海财经大学教职,成立中国第一家独立的“中国社会企业研究中心”。在朱小斌研究的社会投资中,社会企业是被鼓励的重要对象,而社会企业的主要来源,是现有的纯公益慈善事业。
在《国际金融报》记者调查过程中,发现许多初入职场的人也开始创办社会企业,而朱小斌提醒,这样的风险可能很高。“我觉得社会企业、社会投资,更适合已经有一定经济基础、商业经验的人,比如中年、已退休,我不是很鼓励刚毕业的大学生。当然,如果他能做好,当然也值得鼓励。”
而当记者问他做推动社会企业、社会影响力投资,最大的改变是什么时,他往后靠了靠椅子,过了一会,朱小斌才说,“要把身段放得很低,这是成熟的过程。”
多年的摸索,让朱小斌自己作为投资人时,也开始放下身段,给创业者更多自主权。“所以我学会了,要尊重创业者,尊重做事情的人,不要控制、不要控股,让创业者获益最大,投资人不要总是指手画脚的。”
发挥联盟的力量
尽管早已看到了推动社会创新是历史趋势,朱小斌也希望,一方面推动用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一方面让商业资本进入优秀的公益项目,但是,具体怎么做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便是钱从哪里来。
2014年,中国17家公益机构共同成立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论坛(联盟),推选社会企业研究中心成为秘书处。朱小斌说,“社会企业研究中心,是下定决心,把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论坛(联盟)秘书处作为核心使命。”现在联盟已经收到数百家公益机构的申请。
“所有费用都由我们承担,机构来申请办分论坛,不需要任何条件来换,他需要的一切资源,包括主讲人的邀请,我们都可以免费提供,只要他有想法,我们就希望帮助他完成。”
但从整体一年来看,联盟的整个运营已经实现自己“造血”。现在,社会企业研究中心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对返乡创业者、民宿主人等项目的培训教育、社区营造,以及作为投资对接平台。“我们找项目、筛选、路演,锁定特定的群体,比如返乡创业者,被投资的人可能不多,但是让返乡创业者搭建社区,相互温暖,这是商业项目所没有的。”
“这个领域将来很有可能变成商业与社会责任的结合,变成企业竞争力的直接来源,5-10年后的投资者回报率,来自社会企业的将多于来自商业企业的。我希望自己是这个历史潮流的推动者。”
来源:公益慈善论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