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3.0时代:“互联网+公益”的新生态
宁波公益网讯:去中心化与社交链接正在让公益圈走向一个多维的立体生态,并聚合出巨大的公益增量。互联网为人人公益提供了可能性和工具平台,而在此之上的轻量级好创意则可能激活一整个生态链条的资源与活力。
互联网+集市有了淘宝,互联网+百货有了京东,互联网+银行有了支付宝。那么互联网+公益呢?有了腾讯乐捐与路人甲,出了微信运动与MOOC,还有众多小切口广连接的互联网公益项目正在不断推陈出新,跨界、众包构建着一个协同众创的新生态。“互联网+产业”背景下的公益3.0,无疑正在快速变革并颠覆公益时代。
如果说公益也有进化论,那么从机构和企业搭台,普罗大众只能“看戏”的1.0时代,到大众通过机构中介参与公益的2.0时代,再到如今机构、企业合作搭建平台,引领并带动大众力量称为公益参与主题的公益3.0时代,正是由于“互联网+”的引入,让公益展现出“全民参与”、“共同创造”的新特征。
腾讯公益:便捷、去中心,人人可公益
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天,腾讯公益与网站技术人员用一个下午快速开发了一套网络捐款软件。软件上线8天,爱心网友的捐款即达到2300万。2008年,这个数据深深地震撼了当时的公益圈。腾讯团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腾讯公益能否做人人可公益的支持者?
奠定了这个新的出发点,2009年腾讯即推出了腾讯月捐和腾讯乐捐两种创新型的公益众筹产品。“我们希望去倡导用户通过腾讯公益的平台做小额捐赠,”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孙懿道,“我们常说,三块五块不嫌少,捐给孩子刚刚好。一个90后的用户说月捐十元就是少喝两瓶汽水的钱,他可以做,也愿意做。”
截至2015年8月,腾讯公益平台的捐款额就突破了5亿元,在该平台上的捐款人次超过了3600万。腾讯主要创始人、终身荣誉顾问陈一丹回应道:“对于5亿我还不感到特别的兴奋,让我真正兴奋的,是捐款人次超过3600万。因为暴风骤雨式的大额捐助,固然令我们欢欣鼓舞,但是细水绵长却更加润泽慈善事业这片沃土。”
陈一丹认为,互联网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公益中“信任的黑盒子”问题,让公益变得透明;而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更使得全中国参与公益事业的人群拥有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基础。
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郭凯天用“移动化支付、社交化劝募和趣味化互动”三个关键词,点明了互联网所带来的革新性工具。“99公益日”上,腾讯把关系链、社交劝募能力、支付能力作为最基础的工具开放给合作伙伴,让公募基金会、草根组织、项目发起人、捐赠人共同担当平台的主角。越来越多的“小微”公益项目层出不穷,数据显示,2015年前4个月,腾讯公益平台上共发起项目1188个,NGO和个人发起785个,占比66%。更多个体从不同的地域、背景、视角来体察社会并采取行动,让更多的受助群体被发现和关注,项目的类型与内容变得丰富多样。
去中心化与社交链接正在让公益圈走向一个多维的立体生态,并聚合出巨大的公益增量。
米公益与BottleDream:众包众创,协同创新
互联网为人人公益提供了可能性和工具平台,而在此之上的轻量级好创意则可能激活一整个生态链条的资源与活力。就这一点而言,米公益与BottleDream这两个年轻化的机构平台,无疑是年内不可忽视的新星。
2012年到2014年期间,BottleDream发起人阿菜,带着一台摄像机,跨越四个大洲,20多个国家,采访拍摄了100多个用独一无二方式解决社会问题的年轻人的故事,并最终剪辑成了纪录片《创变者》(BeAChangeMaker)。团队希望不仅能让更多的受众看到这部纪录片,更希望观众们能够在真实的线下空间相遇,一起观影、互相交流。但现实的情境是,BottleDream并没有经费去买电影院院线来播放。于是,“众包放映”的创意就出现了。
今年6月,BottleDream在其公众账号上发布了一条开放《创变者》放映的公众申请推文,用众包放映会的方式,将自家出品的纪录片开源共享给所有人。“2个月,150座城市,423个主动申请放映的空间,2万+位现场观众,共同完成了一次过瘾的众包放映会。整个过程,我们花了0元,”BottleDream主编在总结文章中如是写道,“北京奥美公关办公室、深圳腾讯大厦、成都言几又书店、广州购书中心、台湾高雄美丽岛捷运站、曼谷榴莲客栈、法国巴黎ESSECChina、美国纽约文化沙龙、肯尼亚内罗毕银座餐厅……423个空间,都变成了《创变者》的电影院。”
BottleDream通过提供一个创新、有价值的传播内容;创造了一个极简洁的众包规则——只要你有一个放映空间,就能成为放映主人;制作了一份协同工具包,省去所有人的重复工作量;最后,留给每个人一个自行创作的空间。这一系列的众包创意与协同创造,最终让《创变者》走进了全球150个城市,成为了今夏一大社会创新的热门事件。
米公益是一个慈善对接平台,以“众筹碎片化时间”为核心理念,让用户在简单有趣的应用中,把碎片时间与健康行为相结合,引爆一个公益链。具体来说,用户通过App完成运动伸展、与家人联络、知识问答等多种有益的趣味任务,以换得虚拟“大米”;之后,选择自己感兴趣并认可的公益项目,用手中的“米”币兑换真实的公益物资;当米币由用户们捐赠积累达一定额度时,这些公益物资就由企业埋单,捐给所选的公益项目。同时,用户还可以借助米公益平台参与公益项目的审核与项目的执行监督之中。
米公益团队认为,效率问题、透明度、参与度是如今中国公益的三大顽疾。米公益将公益事业主体一分为三:公益项目发起和执行方、捐赠方、社会公众。而米公益手机App就是“药引”,利用移动互联网高效连接性、广泛互动性、透明传播性成为链接这三大主体的桥梁,兼具项目发起、项目捐赠、群体监督功能,充当公益项目的“媒婆”角色。
对企业来说,一般而言做公益有两项出发点。一是企业社会责任,二是企业社会形象。一个有优质执行方案的项目才能被米公益的用户投票通过,从而上线寻找资助;有清晰项目反馈,做出良好活动效果的公益组织才能获得捐赠方的青睐,从而顺利筹款——米公益平台通过用户的选择帮助企业一举两得,一方面树立了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另一方面,借助公众雪亮的眼睛,找到值得捐助的公益项目。
对公益组织来说,米公益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捐赠平台,企业出钱,广大用户付出关注。对于用户而言,得益于米公益的价值运作模式,个人用户参与公益并不需要捐助具体的财物,解放了用户捐赠的经济条件,只需“捐献”健康时间即可实现对真实物资的兑换捐赠,大大降低了个人参与公益的门槛。在这个过程中,米公益是个资源整合的平台,不经手金钱,但促使了资源流向其真正需要的地方。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孙懿曾道,“每一个普通的用户都在互联网的对面,在手机的另一端,他的任何行动都是基于这个项目打动了他,触动到了他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他才会做。”
孙懿表示,“互联网+”下的公益一定是立体的、多赢的、互动的、温暖的。
路人甲:一个有温度的共享社区
“路人甲”所致力创建的也正是这样一个立体、多赢、互动、温暖的网络社区。
路人甲是一个带有答谢机制的公众小额捐赠平台。平台集合了众多经过筛选的公益项目,用户在定额捐赠10元后,即可获得该项目持续更新的进展反馈,还可兑换合作商家的超值优惠券或在线服务,让公益走进捐赠者的日常生活消费。惠捐模式将捐款人、商业机构和公益项目(或受助人)形成一个价值闭环,三者间互惠共赢,挖掘了优质捐款用户背后的商业价值。
今年3月,作为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的内部孵化企业,路人甲已完成了200万的天使融资。
路人甲将自己定位为最关心捐款人感受的募捐平台,通过数据分析中国人的捐赠习惯,采用了10元定额的捐赠模式,同时也缩短了用户的操作路径、降低了决策成本。
但如何给10块钱的慈善家奖励?路人甲的创始人韩靖介绍,“很多公益组织都在各种渠道发布自己的财务报表,但公众仍不满意,组织不停发布报告,公众就是不看,就是说它不透明。”韩靖认为这是一个死循环,出问题的是沟通的方式。他认为,“一个捐款10块钱的人,没有耐心看完一个长达几十页的项目报告,但他仍然需要一个真实且温暖的反馈。”
所以路人甲创造了一系列“有温度”的反馈系统。“当用户捐完10块钱后,首先将得到一张写上自己名字的电子明信片,他可以便捷地分享到朋友圈、微博,来传播和分享感动;当他捐赠的项目产生了进展,他又会收到一张张新的明信片,告诉他所关注的那些人,产生了哪些进步,支持的项目有了哪些发展。这样一张张的明信片,会存到一个叫’纪念册’的地方,当翻看时,是看一个个的感动瞬间。”韩靖以为,这才是小公益人想要的东西。
在捐款与感动之外,路人甲也通过企业答谢的惠捐模式,给捐款者一份与其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物质回馈,“在这个行为中,每一个捐款人得到的就不仅是精神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每张优惠券也是企业对他公益行为的反馈,让捐赠人的捐助行为更可能也更有理由持续。”而对于参与的商业机构而言,除了承担社会责任,更重要的是企业聚集了有价值的用户,促进了自身的消费提升。
在互联网时代下,如何面对群体性与规模化的社会势能已成为最大的挑战之一。它可能产生的破坏性,使得方向的选择、价值观的引领、系统性创新和持续的行动比任何时候来得更加重要。若将分散的一次性创意和善举变成系统性的创新和可持续的行动力,那么它带来的社会结果与社会效益将完全不同。在路人甲与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看来,互联网公益应不仅仅是募款、展示项目,而是发挥互联网在资源配置上的高效优势,形成社会自组织的力量,在所谓失控的情况下,自主自发地去解决社会问题。
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从一次简单的分享所获得的回报中找到信任与温暖,找到伙伴、同类,让个体能够走出自己的世界,融入社会共同体。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创始人、理事长王平相信:在共享经济的新世界(600628,买入)观里,商业将退居其次,而社区将成为共享的本质。
在每一个公益链条的背后,筹钱筹资,更重要的均是筹人。
王平在路人甲App2.0的发布论坛演讲上,分享了一则旧闻:7月21日北京暴雨,家住首都机场附近的王路,用一条不到100字的微博,6小时内号召了300多辆越野车,打着双闪在暴雨如注的北京,载着从未谋面的陌生人驶回到北京各处。
“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灾小难,互联网产生的互相感召的力量,将无数拥有同样关怀之情的人形成了强大的自组织力量,”王平说,“人性中从来不缺少善良的愿望和利他的精神,在7·21暴雨中它们通过互联网聚沙成塔,以一人之善念聚集了万人的力量。人性中的真善美由于感官的局限,使人看不清人与人、与物之间的连接,因而变得自私、封闭;而互联网使每一个生命个体背后发生的故事和它的因果链条瞬间显现出来,再通过每一个终端和每一个陌生的现场目击者发出的信息传播,使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对自己和他人的命运感同身受。”
来源:金融界网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