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宁波残疾人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宁波公益网讯:过去五年,伴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步伐,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结下了累累硕果——
我市残疾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从87.96%提升到96.28%,走在全省前列;
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541元,为全省最高;
残疾人收入年均增长11.6%,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收入残健比从60.7%发展到71.8%,城乡残疾人收入比从1.76缩小到1.55;
残疾人事业经费投入累计达33.18亿元,年均增长16.5%;
按照三级康复专科医院标准扩建的宁波市康复医院,已成为全省唯一、全国第四家通过国际康复质量“最高标准、最高等级”CARF三年期认证的康复机构。
……
一系列数据表明,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2017年,宁波市残联以第一名的成绩获省残联考评优秀,并荣获全省残联系统唯一一个“2017年度残疾人工作创新奖”。我市曾两次在全省残疾人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宁波市残疾人工作成效获中国残联的充分肯定,中国残联曾专门向市委发来感谢信。
精准帮扶残疾人,“一个不少”共奔小康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宁波市残联第六次代表大会以来,市残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克难奋进、实干争先,有力推动全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切实提升了全市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五年来,全市残联系统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精准帮扶残疾人“一个不少”共奔小康,全面消除残疾人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6000元的贫困现象。
我市不断扩大低保覆盖面,实施残疾人目标人群“单人施保”,享受低保的残疾人(家庭)达3.65万名(户),占全市低保人口的1/2。建立并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惠及5.77万困难残疾人和7.53万重度残疾人,分别占全市持证残疾人总数的33%、43%。残疾人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提升到94.3%、99.6%。建成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183家。全市3.36万名16-59周岁重度和智力、精神等三类残疾人全部得到了托养服务。
落实困难残疾人住房救助政策,动态改造残疾人家庭危房1056户。积极开展“解难帮困送温暖”活动,救助特困残疾人2.25万人次,主动帮扶受“菲特”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的残疾人恢复生产生活,牢牢兜住残疾人民生底线。
切实保障残疾人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
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这是广大残疾人的渴望。五年来,市残联从满足残疾人的需求出发,切实保障残疾人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经过五年的辛勤耕耘,我市残疾人公共服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服务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我市在全国率先实施“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将全国31项服务项目精细拆分成61项,康复服务累计达到50万人次,康复服务率从74.7%提升到100%,全国领先。
我市首轮“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圆满收官,市特教学校搬迁新址,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县级特教学校建设实现全覆盖,融合教育成为全国样板。完善助学政策,出台免除残疾大学生学费和住宿费政策,2.06万人次残疾学生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残疾人家庭子女得到助学补助,残疾人义务教育率从87.7%提升到99.6%,残疾人“十五年”教育率达到87.5%,均居全省第一。
余姚市、慈溪市、象山县康复医院(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行,形成了全市“一核八星”半小时康复服务圈,全市医疗康复床位达1735张,社区康复站建设及协调员配备实现全覆盖,“全额保障精神残疾人服用基本药物”模式得到国家精神卫生综合管理督查组肯定,“恰如家”成为全国“中途之家”样板。
综合施策促进就业创业,推进按比例就业,全市定向招录了6名残疾人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也取得积极成效,释放良好带头效应。创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庇护照料)机构142个、扶贫基地136个。中国残联在我市召开了“全国托养服务和辅助性就业有机融合”现场培训会,推广“宁波经验”。
建立“每年一月份”就业援助月和“每月15号”专场招聘会等常态化就业服务机制,免费职业技能培训1.45万人次,帮助3.92万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增收,全市16-59周岁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的就业率达到92.2%,居全省第二。
去年,推动“新增残疾人就业1000名”被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全年帮助1071名残疾人实现就业。
积极营造浓厚的助残社会氛围
宁波获得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是闻名遐迩的爱心城市,在这座城市里,有着浓厚的助残社会氛围。
五年来,市残联积极创优残健共融、扶残助残的社会环境,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我市首批获评“浙江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市”称号。
我市开展社会助残先进组织和残疾人自强典型评选活动,成立宁波市助残志愿服务总队,完善市、县、乡三级助残志愿者队伍体系,广泛开展志愿助残“阳光行动”,促进助残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创新打造了“馨之园”社会助残服务中心,孵化“五谷画坊”等助残社会组织,以盲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81890光明俱乐部获评“全国助残先进集体”,“阿拉帮”、“残健互融”开放式助残志愿服务基地、“万名党员爱心助残结对活动”等助残志愿服务品牌,受到《人民日报》等媒体的关注报道。
维护合法权益,高标准构建“1+2+X”惠残政策体系,将免费乘坐市区公交(地铁)对象扩大到我市全体持证残疾人,自2011年以来已累计惠及残疾人2020万人次,全市主要旅游景点向残疾人免费或优惠开放,8556户残疾人家庭得到无障碍改造。
建立残疾车定期更新补贴制度,落实残疾车燃油补贴。进一步规范残疾人证管理。县级残疾人法律救助站建设实现全覆盖,市残联和市法律援助中心获评第五届“全国法律援助先进集体”。
千方百计激励残疾人勇敢面对生活挑战
一个个自强不息残疾人的奋斗故事,给人们带来了感动,也带来了精神上的启迪。
我市自强之星星光闪耀。里约残奥会冠军周佳敏成为我国唯一一位获得国际“光荣的残奥运动员领袖”认证的残疾人运动员。身残志坚的慈善企业家陈国昌获评“全国志愿助残阳光使者”。盲人陈效平、聋人赵鸿伟分别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和中国残疾人“十大诗人”称号。盲人青年郑荣权成为全省首例被普通高校录取的盲人大学生。倾力为残的邹黎明获评“浙江省最美残疾人”。盲人蔡米多家庭获评“浙江省最美残疾人家庭”。残奥会冠军黄成获评“浙江省优秀**员”。残奥会冠军杨洋、“独臂厂长”谢向杰、“独臂校长”龚金川等获评“浙江省自强模范”。他们都是宁波的骄傲,也是全社会学习的榜样。
五年来,市残联千方百计激励残疾人勇敢地面对生活挑战。推动残疾人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成功举办宁波市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我市残疾健儿在国内外竞技体育舞台上奋勇拼搏、战绩辉煌,特别是在2016年的里约残奥会上勇夺7金1银6铜,市委市政府两次向中国残奥代表团发贺电,并举行了隆重的奥运和残奥健儿庆功表彰大会,市残联、市体育局双双荣获“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开展残疾人文艺“六进”活动,实施文化助残“五个一”工程,残疾人社区活动参与率提升到76.8%,极大地丰富了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着力完善齐抓共管、精准落实的体制机制
五年来,我市着力完善齐抓共管、精准落实的体制机制。市委、市政府将发展残疾人事业纳入全市发展大局,市政府把促进残疾人就业、发展特殊教育等惠残举措列入民生实事项目,并在提高养老保险参保率、实施危房改造、推进家庭医生签约等民生实事项目中,优先覆盖残疾人。市人大、市政协重点督办惠残建议、提案。市、县两级政府每年都召开残疾人工作会议并签订残疾人工作重点任务责任书。市政府残工委各成员单位通力合作、主动作为。全市上下齐抓共管、合力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工作氛围更加浓厚。
全市残联组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结合“进万家门、访万家情、结万家亲”活动,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加强党建工作,优化工作作风,奉化区残联原理事长林亚芬同志获评“全国先进残疾人工作者”,市康复医院院长毛兴钢同志获评“十二五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市残联两度获评“市级文明机关”。
推进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全市3200余名残疾人专职委员扎根基层、担当奉献。自2015年以来,建立“每年一次”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机制,实名制动态掌握全市持证残疾人“大数据”。创新实施“挂图作战”项目化抓落实工作法,靶向推动年度各项重点任务实现“年年满堂红”,精准落实“一个不少”的嘱托。
“智能化残疾人证”等创新“开花结果”
去年,我市圆满完成全国智能化残疾人证试点,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取得新进展。建立市智能化残疾人证管理中心,为全国贡献了智能化残疾人证建设“宁波模式”,全国智能化残疾人证试点发放启动会在宁波召开,中国残联理事长鲁勇出席会议并高度肯定我市试点成效。
大力实施市残联大数据战略,推动“精准落实”工作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创新开发宁波市智慧残联大数据管理平台和残联通APP,与上级残联及市级相关部门建立数据定期交换机制,纵横双向打通数据共享通道,全面整合形成我市残疾人大数据库,为落实“一个不少”提供精准导向。
创新实现“信息化、基层组织建设、动态更新”三结合,推动基层残疾人专职委员融入网格化管理,综合运用智能证、大数据平台和残联通APP,探索动态更新“无纸化”调查,推行县级残联业务网上受理、办理和基层残疾人专职委员“上门服务”模式,变“残疾人跑”为“数据网上跑和残疾人工作者上门跑”,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在残联系统中落地落实。
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宁波追赶跨越、加快建设“名城名都”的关键五年,也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期。我市将准确把握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对标一流、争创一流,以勇挑重担、勇立潮头的气概和决心,实现时代赋予我们这代人的新使命!
根据确定的工作目标,今后五年,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扶残助残社会氛围更加浓厚,残疾人社会融合环境更加友好,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明显增强,残疾人的生活更有保障、更有尊严、更加幸福、更加美好;到2020年,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圆满完成;到2022年,我市残疾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综合指标巩固在97%以上,实现残疾人全面小康“领域、人口、区域”三个全覆盖,全面建成高标准、高水平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市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今后五年,将重点突出以下六个方面工作:一是聚焦新要求新使命,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二是聚焦“一个不少”,完善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推进落实残疾人低保、“两项补贴”制度等政策措施,确保目标人群全覆盖。响应国家“全民参保计划”,残疾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比例分别超过96%、99%。三是聚焦“人人享有”,优化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加强残疾康复服务,积极融入“健康宁波2030行动”大战略,深化落实《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构建完善“防、治、康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减少“先天性”残疾和因病、因意外等导致的“后天性”残疾的发生。四是聚焦“残健共融”,提升残疾人社会融合环境。五是聚焦“精神家园”,激励残疾人做“生命的强者”。六是聚焦“保障支撑”,夯实残疾人工作基层基础。
来源:宁波日报 记者吴向正
原标题:奋力绘就新时代残疾人美好生活新画卷——五年来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