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市集如何进社区? "公益伙伴日"引发热门话题
一块质地精良的药皂125元;一只手绘卡包20元;一块巧克力45元……买一样东西,就是捐一份爱心。不用叫卖的“慈善市集”,无疑是伙伴日活动的“人气王”。昨天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的首届“上海公益伙伴日”,引出一个热门话题——“慈善市集”如何进入社区?
不能“内部循环”
“慈善市集”有人气,因为无论义卖物品价格多少,买家都觉得物有所值——值就值在“慈善”两字,不少东西本身就来自慈善捐赠;变现后的资金还是用于慈善。
“如果没有‘慈善市集’,义卖大多只在公益组织内部循环。”闸北热爱家园青年志愿者协会王子人说。十多年前几位复旦大学生发起的“热爱家园”致力于为需要帮助的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如今,这一公益组织吸引志愿者上百名,服务范围也扩展到了环保等领域。但王子人说,“志愿者捐赠物品要变现,大多只能你捐我买,我捐你买。”这种内部循环难以广泛传播慈善理念,也不利于社会组织做大做强。
希望“就近慈善”
目前,全市有上万个商品住宅小区。假如“慈善市集”能定期进社区,义卖募集同时进行,效果如何?“进社区当然好,因为居民都希望能‘就近慈善’。”王子人说。2008年11月,卢湾区流动慈善超市就曾开进居民区,收到了大批捐赠的冬衣。居民的响应程度很高,除了海悦花苑、步高苑,众多新建小区的居民也希望在家门口方便地捐赠。
对接“需求资源”
不过,无论是流动慈善超市,还是慈善市集,想进社区都不容易。“我们跟街道居委会联系,但很难获准,理由是东西不便宜。”上海彩虹桥公益社志愿者文雯说,“彩虹桥”价格不菲的精制药皂,都出自残障人士之手,用材考究制作成本高,且通过国家质检,价格自然不便宜。
市慈善基金会的调查则表明,“慈善市集”进社区,也还需要物业公司不怕麻烦。当前,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正面临着“成长的烦恼”,一边是社会公益需求不断扩大,一边是公益能力不足。“上海公益伙伴日”的价值就在于构建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三方跨界合作的新机制,实现三方需求和资源的有效对接,形成合作伙伴关系。
http://www.nbcsbb.org/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猴子的微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