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与公众“亲密接触”需常态化
在过去的2011年,借助互联网爆发出以“郭美美”、中非希望工程、河南宋基会、中华慈善总会捐款换票据等事件为代表的中国公益机构公众问责风暴,使整个公益领域的信任危机由此产生,透明与开放成为每个基金会当下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善款的使用过程中,如何面对质疑建立公信力,搭建行业开放透明平台,实现基金会与公众及媒体之间的互动交流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由基金会中心网与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举办以透明、开放为主题的“基金会透明开放日”第一站“中国扶贫基金会透明开放日”日前在中国扶贫基金会拉开帷幕。来自公益组织、媒体以及热心公众的数十位透明日参访者,得以近距离接触和了解基金会的日常运行管理工作,并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各部门负责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透明难在证明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中国扶贫基金会成立于1989年,是在民政部注册的全国性扶贫公益组织。本着“服务、改变、阳光”的核心文化和“经营慈善,笃信管理,方法制胜,职业精神”的信念,经历了由“官办”到“民办”的组织变革;由“粗放”到“精细”、“专业”的管理变革;由“泛扶贫”、“多项目”到“瞄准受援人”、“聚焦品牌项目”的经营变革。2000年以来的中国扶贫基金会在经营慈善的道路上日益专业化。2007年,在民政部组织的全国基金会等级评审中,中国扶贫基金会被评为最高等级——“5A级”基金会。自成立以来,累计募措资金物资54.72亿元,受益贫困人口和灾民1310.41万人。一下午的开放时间,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与基金会各部门负责人向参访者介绍了基金会的整体概况及项目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与项目资金管理情况以及善品网、爱心包裹项目等四个项目的执行情况。据悉,“善品网”是扶贫基金会近期着力建设的项目,运行模式是先由个人或者企业向网站捐赠闲置或者特别设计的物品,另外网站也会募集各类公益商品及公平贸易产品,然后善品网搭建一个平台进行销售。在扣除了必要的营运费用以后,在线产品销售的所有收益均根据捐赠者和购买者的意愿捐献到指定的公益账户。通过“捐赠闲置-善品上架-公益换购-公益资金-扶贫项目”这一模式最终使受益人得到帮助,这个看似朝气蓬勃的项目,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个项目的推行难度比以往更难,在扶贫基金会“善品网”项目办公室里记者看到,种类繁多的义卖品堆在狭小的办公区里,虽然都有九成新以上,但却也挂着薄薄的灰尘,据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自上线以来,每天成交数额不过寥寥几单。中国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刘文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承,公益组织当前面临公众的信任危机,公众会更加谨慎,在对机构有了更深的了解后才会考虑是否有所行动。但是刘文奎认为,公益组织不能因此停滞,还是得坚持做该做的事。“公开透明做善事,对于每个公益人、每个公益组织而言并不是难事,但如何去证明每个人都怀揣着‘玻璃口袋’是目前我国公益事业徘徊不前的主因。”刘文奎说。业内人士透露,近年来,中国的慈善团体和草根NGO开始兴起了一股能力建设与组织管理变革的热潮,相关的研讨会和培训班层出不穷。国内的慈善团体的善款,一部分来自香港和海外,由于这些组织已习惯于用规范和技术化的手段来运营和管理慈善机构,因此自然而然地对国内的合作伙伴提出了同样的要求。显然,慈善组织的规范化管理是大势所趋,中国的慈善团体也大都意识到这一点。小包裹传递大爱心爱心包裹项目是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一项全民公益活动,致力于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综合发展和生活条件。通过组织爱心包裹捐购、音体美教师培训、志愿者支教等形式,改善农村小学音体美教学现状和学习生活条件,给孩子们送去一对一的关爱,圆孩子们的童年梦想。据悉,爱心包裹项目自2009年设立以来,截至2011年底筹集款物2.34亿元;项目区覆盖29省298个县(市、区)6223所学校;受益学生201万名;受益家庭6549个(家庭包裹)。仅从数据上看,这无疑创造了公益行业的一个神话,然而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副主任颜志涛认为,爱心包裹项目得以传递离不开对款项透明公开的管理制度,更离不开专业化的运行机制。让透明拉近公益的距离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此次透明日发起人之一,基金会中心网自2010年成立以来,本着“专业、透明”的宗旨,为基金会公开披露信息建立了网络平台,基金会中心网披露了所有基金会的基础信息和90%以上基金会的财务信息及部分基金会的项目信息,并为免费午餐和CCTV春暖2012、梦想合唱团项目的过程披露建立了专栏。基金会中心网常务副总裁耿和荪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第一次透明开放日,以后还会选择不同运作类型,不同活动领域的基金会合作。开放日能够使参访者了解到基金会机构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情况,从募捐到善款的使用,项目策划、实施及监管,得到了丰富的透明信息与专业的数据分享,同时也意识到基金会应该并且也能够披露哪些信息和数据,可以更有效地加强机构的开放,增进社会对基金会的认知,实现与公众、媒体之间近距离的接触与交流。“当然这种方式很难变成常态,也不太可能推广到2000多家基金会。但我们希望有更多方式来推动基金会的透明、开放,社会各界也能积极参与,大家共同努力,促进基金会的公信力建设,促进公益事业健康、快速地发展。”耿和荪说。(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公益微点评:近几年的公益信任危机,缓慢了我国公益的脚步,同时也促使着公益组织认真思考如何创造一个透明,公开的公益环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