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上雪 发表于 2012-10-23 20:36:32

人人都是基金会

我的普米族兄弟和九贵,有一天打电话来,说他“最想做一件事”,找些年轻人,向普米族的老艺人学习制作竹口弦的技艺。口弦大体有铜和竹的两种,会制作竹口弦的人很少,会“弹奏”口弦的人也不多。不过,做这件事需要费用。老艺人年纪大了,教年轻人时最好收点学费。年轻人学习制作口弦,最好能有点生活费。于是我就对他说,你去找“点名时间”吧,他们虽然要收10%的服务费,但在基金会极不靠谱的情况下,你只能指望“人人都是基金会”来帮你实现梦想。几周之后,我看到“传承古老的民族乐器———口弦”项目在点名时间上线了。和九贵想在30天内,募集到6500元左右。在“点名时间”上,有很多人描述他们的梦想,“预售”他们的梦想。他们需要的钱不多,但他们显然需要支持。从某种程度上说,当前的社会,正在进入“公益合作社”或者“公益互保互助”的时期。我们的时代将不仅仅允许一个人有梦想,更鼓励人们放下包袱,用尽一切可能向梦想起航。近年来,我们看到一些大型的、传统的门户网站寻找到了新的“粘人术”———以公益粘人。门户网站需要不停地感应时代的热情,贴合时代的需求,及时察觉新的技术解决方案,然后将其“共享”到门户网站中。这样,门户网站才有可能获得持续的生机。从这个意义上说,腾讯公益的“月捐”活动,让“点名时间”、“友付”这样的新型公益助成平台,找到了更好的传播和推广的可能。它让大型门户网站获得流量新军的同时,也给所有的门户网站用户,提供了直面各种公益项目的机会。于是,人人都可获得公益资助,人人也就成了公益项目的审批者和监管者。有人对网络公益表示诸多不理解和忧虑,比如指出网络公益的一个缺陷,网络的便利性延阻了人们举办线下活动的诸多冲动。过去,人们为了组织募捐活动,经常举行公益晚宴、公益拍卖、公益讲座之类的活动。多年以来,这种活动形式并没有很频繁地举行,但无论如何,线下的活动有诸多网络公益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而网络的便利和频繁,让本来就有心无力的线下活动变得更加难以举行。当然公益是需要见面的,所以线上与线下同步应当是最理想的状态。但网络公益也充分满足了公益项目的一些特点,比如公益项目有一种“急切性”,而这与传统基金会的骄横专制、四平八稳的作风是格格不入的。门户网站、微博、淘宝、专业助成机构的出现,让“即时支持”成为了可能。一个公益项目的发起者,可以在获得第一小笔资助后,就启动他的行程,因为他本来也不需要太多的钱支持,他更需要的是社会信任,更需要的是“整个社会都在支持我”的这种放心大胆的感觉。他需要做的是随时把需求和成果回馈到网络上,让支持他的人更加坚定地支持,让原本没觉得有支持他必要的人,给出新的支持能量。公益的“随机性”给基金会“按计划行事”的笨重作风提出了挑战。当人人都可以作为公益项目的审批者,公益机构的工作人员将何去何从,是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你可以嘲笑公众不专业,你可以认为自己的工作仍旧非常有价值,未来一百万年也仍旧有价值,但,你如何适应“人人都是基金会”的时代潮流?(作者系光明日报资深环保记者,“自然大学”发起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人都是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