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动手,垃圾变宝 慈济在广州的环保实验
在番禺区雅居乐社区现场,一位爸爸带着女儿参加活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这几年,垃圾分类成了一个热词。各地都在摸索经验,有政府主导的模式,也有物业公司牵头的样本。来自台湾的慈善团体———慈济,也试图在内地探索全新的回收产业链。从上世纪80年代起,慈济在台湾共培养了7.2万位环保志工,5400个环保点。在台湾319个乡镇,每一个地方都有慈济的环保点。慈济回收的塑料瓶曾被制作成了45万条环保毛毯,送达20多个国家和地区救助困难民众。这样的台湾经验能否在大陆推行呢?立足社区推广“十指口诀”每周六上午九点多,广州番禺区雅居乐社区的中央广场上总会出现几名身着统一制服的年轻人。只见他们拿出工具,铺开展示桌,又在地上摆上几个空的纸皮箱,很快就搭起了一个简易回收站。附近的居民都知道,这是慈济的志工又来宣传垃圾分类了。不到十分钟,就有居民陆续赶来。当一位妈妈带着孩子交出手中的几个空塑料瓶时,志工许华一脸温柔地道:“感恩喔!”然后递给小朋友一张环保十指口诀———这是慈济的特色发明,把十个手指伸开,从左往右数,依次为“瓶瓶罐罐纸电1357”。口诀按照谐音,涵盖了六种分类标准,即塑料瓶子、铁皮罐子、废纸、旧家电、3G产品和旧衣服,十分容易记忆。物品回收后被分门别类,安放整齐。虽然这项工作看上去流程简单,不过每个志工却有分工:接待、发传单、分类整理、登记在册,配合得井井有条。志工胡劲松说,“垃圾都是放错位置的黄金。”那些前来捐赠废旧物品的小朋友也常常能收到志工们准备的小礼物。许华指着回收品展示桌上摆放整齐的玩偶、彩色笔介绍道:“我们会把一部分实用性或者是趣味性较强的废旧物品回赠给前来捐赠的小朋友,鼓励他们继续使用、继续捐赠。”而利用小朋友这个“杠杆”也往往能够撬动掌握话事权的大人。除了回收旧物,向居民推荐厨余垃圾变废为宝的“秘方”也是志工的乐趣所在。“例如西瓜皮可以经过处理,做成素粽的馅。果皮发酵后可以制成酵素,能美容,能当洗涤剂,还能作为肥料,用途广泛。”现在,仅广州就有大概400名慈济会员坚持每周在白云区、番禺区、海珠区、大学城内开展社区环保回收工作,风雨无阻。不做义工做志工在台湾,慈济是一个极具号召力的慈善团体。进入大陆以来,慈济的发展也如火如荼。留心观察,慈济的不少公益项目还带着自己浓郁的人文特色。首先,工作人员不叫“义工”而叫“志工”。义工是一种义务工作,通常是在空余时间去做不支薪的服务;而志工则强调的是志向、责任心和使命感,通过不计较时间、代价、体力的付出,完成任务,且在奉献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升华。“在繁体字里,‘義’里还有一个‘我’,而志工只有一颗心。”志工们通过工作服的颜色加以区分。刚加入慈济的义工一般都会着便服,经过半年左右的实践和学习便可以换上灰色制服,正式成为志工,再继续经过2~3年的实践后便可以进阶,换上蓝色制服。(来源:南方都市报南都网慈济旗下出版了不少图书和音像制品。在宣导活动中,这些文化产品往往能调动现场气氛。例如,在海珠区华标品峰社区的垃圾分类现场,志工李红莉就带领众人一起唱起了慈济的环保童谣———《珍爱大自然》、《人人做环保》,社区居民跟着她手舞足蹈地做起了手语操,很欢乐。此情此景,让当地街道办事处负责人黄怀德很有感触。他特地跑来观摩:“虽然我们每天都有厨余车经过,每月也有有害垃圾回收车上门。可是居民的分类热情还是不高,政府部门的宣传能力需要增强。慈济的工作手法值得借鉴。”清净在源头在台湾,慈济宣导的垃圾分类最大特点便是“婆婆妈妈”。这一方面,当然是指那些参与垃圾分类的人大多是上了年纪的女性。例如,在台北市内湖慈济园区的垃圾整理站里,从废纸区、塑料袋区、塑料瓶区,每一处都有几位婆婆级志工在埋头苦做。2007年4月,被誉为“全球最老志工”的婆婆张林蕉104岁辞世。她88岁成为慈济的环保志工,90多岁时还爬四层楼收报纸。另一方面,“婆婆妈妈”也是志工们细致入微、事无巨细的工作写照。例如,废纸可以被分成好几种:纯白的是“全白”、有字的是“小白”、有彩色图画的是“色纸”、撕起来有胶的感觉的是“纸板”;一盒磁带则被分成塑料盒、螺丝、胶带;为了准确分辨废物的材质,志工们还要用打火机烧一下,如果烟很臭,就是PVC。看上去琐碎非常,但正是因为有了足够细致的分类才使“变废为宝”成为了可能。在台湾,慈济有自己的环保加工工厂,垃圾回收的终点便是工厂再造。12个塑料瓶通过分类、漂洗、制成酯粒,再送到纺纱厂抽丝,纺织厂织布,最后裁切缝制就能变成一件完美的T恤衫。2008年,海协会会长陈云林拜会慈济时,就曾称赞用塑料瓶制成的毛毯“和羊毛制造的一样柔软”。而这些商品的销售所得,全部回收基金会,投入慈善所用。据统计,20多年来,慈济共培养了7.2万位环保志工,5400个环保点。在台湾319个乡镇,每一个地方都有慈济的环保点。慈济回收的塑料瓶曾被制作成45万条环保毛毯,送达20多个国家和地区救助困难民众。“清净在源头”,这是证严法师的经典语录,也是慈济志工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志工们眼里,只有实现了资源的可再生,才是真正做到了垃圾减量。打造一条产业链像慈济这样的台湾经验能否也在g广州推行呢?目前广州社区内通过慈济回收上来的垃圾大多交由合作密切的流动商贩处理。通常,慈济会员会将变卖所得资金捐给基金会,但回收物最终的流向则无法跟踪,亦不能保证其最终进入了循环链条。不过,慈济已经开始了在内地的新尝试。来自台湾的志工吴嘉垣长期驻守在四川什邡市洛水镇的慈济服务中心。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慈济人便在四川灾区开展医疗、教育、心理等服务工作,共修建了15所学校,投入4亿多元。环保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项目。吴嘉垣介绍,在许多援建中学里,慈济均以“零垃圾”为目标,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新模式。学校不设垃圾桶,由每个班级对垃圾进行第一次分类,分为纸张类、塑料金属类、不可回收类,每周星期五的“环保日”,学校就将各班级垃圾集中,由当地的环保志工前来收运。这种方式也推广到了洛水和汉旺的普通社区。依照惯例,每个星期五是洛水的“环保日”,志工们踏着三轮车穿梭于板房间进行环保回收和宣导。2010年11月,台湾慈济基金会还出资在四川什邡兴建了大爱感恩环保科技园。这是慈济首次在大陆试水有“城市矿产”之称的环保科技项目。按照规划,科技园将主要从事环保新技术的引进、研发、培训、推广等业务。吴嘉垣透露,目前,针对废旧家电回收的一期工程已经投入生产,正在申请国家回收基金的名额。针对塑料、玻璃等再生产品的二期工程尚在建设中。而生产线一旦启动,最难解决的便是原料的问题。尽管什邡当地已有不少社区参与了垃圾分类,但对原料需求巨大的再生技术来讲仍然不够。“比如7个塑料瓶才能制成一条围巾。在台湾,垃圾分类已经有了近20年的积累。但在大陆,条件尚不成熟,公众的分类意识不强,我们现在的工作重点还是放在了最基础的社区教育上。”吴嘉垣说。不过,如果慈济的回收产业链最终得以形成,这种扎根社区的回收模式对中国大陆的垃圾回收系统将是一个新突破。小知识地沟油变身“有机素皂”实验材料:氢氧化钠、水、废油、白糖、面粉、香精、模具。制作步骤:1.将废油收集起来,按比例在塑料桶中依次放入水、废油和氢氧化钠,用筷子搅拌,氢氧化钠、水和油的比例为0.8∶1∶3;2.再添加适量的白糖、面粉和香水,继续用筷子不停地搅拌;3.几分钟后,待这些混合物慢慢融合后倒入模具,放在太阳下晾晒,半个月后可凝固成素皂。注意:氢氧化钠在任何一家化学品门店都可以买到,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会腐蚀玻璃,所以要选用塑料瓶进行试验和保存;接触氢氧化钠时要戴手套,不要让皮肤和眼睛碰到。厨余也能“变废为宝”天然清洁剂:果皮、红糖和水组合,经发酵形成酵母菌,这种酵母菌具有杀菌、去污的作用。实验材料:红糖,水,苹果皮、梨子皮、橙子皮、橘子皮、香蕉皮等各种果皮。制作步骤:1.准备好红糖,把果皮洗净切碎。2.将红糖、果皮、水按照1:3:10的比例混合放入塑料瓶中发酵,也就是1两红糖,3两果皮,1斤自来水。3.放置在阴凉干燥处3个月,第一个月每天需打开瓶盖放气,几秒钟即可,三个月后一瓶天然的酵素制作而成。注意:红糖、果皮、水的比例,以及发酵时间一定要掌握好,否则会影响洗涤剂的效果;由于发酵时会产生氧气,因此只能用塑料瓶,玻璃瓶容易炸裂,且塑料瓶需留出1/10左右的空间。(来源:南方都市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