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玩出来!
从左往右:白浩天、孙博文、王琛、黄海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动动鼠标,轻松答对一道题,就可以变出一个鸡蛋、一棵树苗、一套厨房,甚至一整套环保儿童家居……这可不是小朋友在玩阿里巴巴魔法游戏,而是中国唯一的趣味答题公益网站,每一分钟正在进行的轻松愉快的社会微公益实践。至今,这家由四名“间隔年”里的大学生创办、高校志愿者维护运营的微公益网站,已有超过9万人参与答题,共同答对了近130万道题,促成企业捐赠物资3万多件。而这些数字每天都在刷新之中……第一颗用于实战的**叫什么?人类历史上首个电影由哪国人制作?下列哪一个不属于太阳系八大行星……除了这些知识性单选题外,在这个名叫“小题大作”的网站上,你还能遇到一些搞怪题,比如“巧克力与西红柿打架,谁会赢”?答案往往让人出乎意料又忍俊不禁。如果答对了,那么恭喜你,点击鼠标时就为社会贡献了一份爱心。它可能是一个鸡蛋、一棵树苗、一套厨房,甚至一整套环保儿童家居。“目前我们共设计了32个题集,内容涉及国际时事、果壳网、生物、天文地理、旅游、体育、娱乐、冷笑话等,生活中命题几乎无所不包,甚至有些题集是由一些发烧友来制作的,比如甄嬛传、哈利·波特、以及欧美流行音乐题集等。”北大大五学生徐彬在今年初作为志愿者,正式加盟网站。在负责网站推广工作之余,他自己偶尔也利用零碎时间上网答题。“题目轻松有趣,年轻人很喜欢。”徐彬觉得,这种“宅”在家做公益的方式很酷。休学一年创办微公益网站网站真正的创办者,却是另外四个分别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香港大学的休学大学生。1989年出生的广州学生王琛,是这个创意团队的领头人。与大多数中国学生一样,休学之前,王琛一直走着很常规的路:上课、考试、考托福拿到伯克利大学录取通知。在国外读书的头两年,他修完了90个学分(毕业要求120个)、6个专业的基础课,却不知道这一切有什么用。大三署假时,王琛到香港实习,真实体验了一把IBD生活。在实习的两个半月里,他除了去过兰桂坊,其余所有时间全部在中环的公司与铜锣湾的公寓之间摆动。“在香港干投行,一周100小时是完全榨干,(之后)是纸醉金迷的空虚,在这个拜金城市里,价值观单一得可怕。”实习结束,王琛拿到一份returnoffer。2010年8月,假期过后原本应返回校园继续上大四的王琛,突然作出一个决定:放弃年薪百万的offer,休学一年,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专注去做好一件事———创办一个全新的微公益网站。“今年能拿到的offer,以后也一样能拿到。”简简单单一句话,王琛就打消了父母的所有顾虑。还有三位年轻人与他一同休学进入间隔年。王琛在伯克利的同学白浩天和孙博文,他的中学好友、在香港读大学的黄海。他们此前都是王琛创办的学生公益组织“VJoin”里的活跃分子。2011年8月,四个年轻人来到北京,在靠近海淀区中关村的华清嘉园小区租了一套二居室的房子,一头扎进公益网站的开发之中。“他们最初是想开发一个传播公益信息的网站,但摸索了很久不成功,就放弃了,然后主攻‘小题大作’网站。”在北大主攻城市规划专业的徐彬称,网站是在一次次的争吵、辩论中碰撞出来。2011年12月8日晚上,“小题大作”网站正式上线。激动而兴奋的四个年青人,在出租屋内进行了简单庆祝。伯克利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孙博文,自嘲当了三四个月免费“码农”,“终于可以打一回DOTA(游戏),来庆祝了!”趣味“小题”摸索“长大”“网站的定位,是要做中国第一个趣味性公益问答网站。”负责网站宣传的大学生志愿者张盖伦承认,创意源于联合国Freerice(免费大米)游戏。在王琛和他的创业伙伴们创业摸索时,一款由美国人创办的“免费大米”游戏已经在网上广泛流传。游戏规则很简单:**回答有关英语词汇方面的问题,每答对一道题,游戏界面右边的盘子上,便会主动加上十粒大米。在玩的过程中,网站赞助商的广告会实时弹出。后来这家网站被捐献给了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成为一家公益网站。但对中国用户来说,“免费大米”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需要良好的英文基础、题目比较狭隘等。对此,“小题大作”均作了本土化开发和优化。徐彬称,“小题大作”题集丰富,现有的32个题集几乎无所不包,未来参与答题的游戏**还可自动增加新题集;捐赠项目一目了然,可接受公众实时监督。基金会中心网理事长徐永光对这种本土的创新模式很是赞赏,它让公益完全没了门槛,真正实现了人人可公益目标,而且很轻松、逗乐,深受年轻人喜欢。网站上线后,王琛将团队分作网站维护组和项目推广组。“最难的是让企业能够了解你,并愿意捐助。”徐彬回忆,为了寻找资助方,王琛和另一名成员采取了两种办法:在北京各高校开讲座,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带领志愿者给企业逐一打电话推销。可是,效率很低,有时一天打30多个电话,都被拒掉。上门去找大企业推荐,成效也一般。一边跌跌撞撞主动上门推销,一边辗转向北京各大公益达人求教。一位网名为“巴赫”的公关公司负责人,给了王琛团队许多宝贵的网站推广经验。一些长期从事公益的团体,渐渐也伸出了橄榄枝:青基会、新阳光慈善基金、多背一公斤……另一方面,果壳网、九江豆浆、平安保险、长城电脑等企业也加入到“小题大作”网站中来。最让王琛惊喜的是:网站上线才2个多月,北京一家基金会就表示:愿意将整个网站及团队购买过去。不过,由于一早就抱着要做社会企业的念头,王琛拒绝了这次收购。今年年初,“小题大作”在“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中,获得了“最佳技术创新”提名。130万道题变身3万多件捐赠物资今年4月,王琛在北京各大高校进行小规模公益宣讲,招募志愿者。徐彬、中央财经大学法学专业大三学生徐昌举等7名志愿者都是此时加入到“小题大作”团队。他们每周聚会一次,讨论工作进展。网站运行半年多后,创业团队和志愿者们将重点放在了继续完善用户体验方面,比如题集内容更加丰富,答题的趣味性更强等。时间多、能力强的答题者,可以挑战“答对2万道题捐1所厨房”这样的高难度题;时间少的人,则可以选“答对100道题捐1棵沙棘树”、甚至“答对30道题捐一个鸡蛋”这样的轻松题。据统计,截至11月8日12点,该网站已通过答对近130万道题,完成3万多件物资的捐赠。包括“九阳希望厨房”、“爱心词典”、“新桌椅·新希望”、“1公斤盒子”等7个项目,由答题者促成了物资捐赠。今年8月,一年的“间隔年”期满,没有太多挣扎与争论,刚过完23岁生日的王琛悄悄启程,重返加州校园,继续大四学业。白浩天和黄海也各自返校,孙博文的专业只需读三年,已经毕业的他选择继续留在北京。由于“小题大作”网站是一家零成本运营网站,孙博文目前并不在“小题大作”工作,而是去了北京另一家公益单位,做全职工作人员。“有时候碰到技术问题,我们也会去请教他。”网站目前主要运营者之一的徐昌举称,更多时候关于网站运营方面的问题与讨论,改在了网络“世界咖啡屋”进行,或者通过邮件与王琛进行交流,“除非非常紧迫的事,一般不会电话联系。”自称“大学一朵奇葩”的徐昌举,是四川江油人。19岁上大学那年,为了挑战自我,他骑着自行车来北京报到,整整骑行了18天,才到达学校。“当时一到学校,整个校园都轰动了,都说一个大学生买不起火车票,骑自行车来上学了。”个子小小的徐昌举有点小羞涩地承认:“途中翻越秦岭、走黄土高原时,苍原莽莽,人烟稀少,说不怕是不可能的。”在今年9月他也做出一个艰难决定:休学一年,除志愿运营“小题大作”,他还同时在秦皇岛担任一份全职公益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八九月,“小题大作”网站接连获得“2012博世创新挑战赛”、“2012康师傅-早稻田大学创新挑战赛”大奖,在国内公益界崭露头角。“‘永远不要怀疑一群用心执着的人可以改变世界’,这是王琛经常说的一句话,现在他已经影响了很多人。”徐昌举说,近几年国内大学生休学越来越多了,而他,也是受王琛影响投身公益的其中之一。知多D“间隔年”(GapYear)在发达国家非常流行,是指用一段较长的时间(通常是一年)去旅行或是从事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最常见的间隔年在大学毕业与工作之间,以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了解自己,体验生活。间隔年就是以一种“间隔”当前社会生活的方式,达到更好地融入当前社会的目的。(来源:南方都市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