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上雪 发表于 2012-11-19 20:08:07

银杏伙伴,一流人才做公益

10月12日下午,在北京一个酒店会议厅,一场激情四射的演讲正在举行,无论是演讲用的PPT,还是演讲者的气质和能力,包括主持人的专业素质,在那一瞬间,我恍然发现,他们是中国一流人才的代表。如果说这些演讲者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他们是中国的公益代表。那一个下午,关于“三流四流人才做公益”的说法在瞬间被击破。在那一个下午,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的公益人才都是中国的一流人才。2012银杏伙伴揭晓当天下午,南都公益基金会2012年度银杏伙伴名单在京揭晓。王莹、王海、次仁罗布、齐丽霞、向春、张丽宏、杨云标、求松、李俊、张炳钩、杨晶、周翔、周蓉、夏金磊、崔澜馨、韩红梅共16位公益组织领导人成为2012年度银杏伙伴。未来三年,他们每人每年将获得10万元、总计30万元的个人成长资金,用于解决个人生活、学习及考察的费用;以及定期的海外考察、伙伴协作、专家资源等多方面支持。16位银杏伙伴来自北京、上海、安徽、云南、青海、西藏、吉林、广东、重庆、浙江、陕西等11个省(市、自治区),从事着老人服务、残疾人服务、青少年服务、儿童救助、劳工服务、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环境保护、农村发展、社区发展、教育、救灾等不同公益事业。16位银杏伙伴平均年龄34岁;其中男女各半。相比2010年、2011年,女性的比例有了很大提高(2010年、11年共21位银杏伙伴,只有5名女性)。与现场同步的微博上,有人写道:“女性占比一半”是一种进步。其实,无论是中国公益事业还是其他的工作,女性比例话题早已不必提起。作为一个关注公益人才的项目,南都公益基金会以创新的模式“资助于人”,资助于个体,而且是以年度10万元人民币的额度,踏实地推进。从2012年度候选人现场的表现来看,这些人才的价值远远不止10万元,他们真的是中国一流的人才。银杏计划投资于人2010年,南都公益基金会发起了银杏伙伴成长计划(简称“银杏计划”),资助“胸怀天下、脚踏实地、富有潜力”的公益年轻人,帮助他们突破成长上的瓶颈,助推其成为某一领域发展的领袖型人才,计划10年内投入约1亿元的项目资金。今年是银杏计划实施的第三年。据悉,加上2010年5位及2011年16位银杏伙伴,截至目前,全国共有37位银杏伙伴,分布在17个省(市、自治区)。国家统计局2011年5月发布统计数字:社会组织月平均工资740元,仅为私营单位平均工资的43%,为非私营单位的24%。南都公益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2010)显示,除了工资低,近四成机构未给员工上社会保险。公益行业薪资过低、发展空间小,导致人才需求多、供应少、流失快,人才不足,专业性不强。人才不足、专业性不强又导致公益组织难以获得资源,陷入资源困境。人才不足与资源困境,形成恶性循环。不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公益行业将难以发展,整个行业都会处在低水平重复状态。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首先是要有人才。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说:“中国的公益组织第一是缺人才,有人才就会获得资源。很多青年人对从事公益有很高的热情,但经常碰到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为了面包只能放弃理想。公益行业发展需要人才,人才需要吃饭、需要有尊严的生活,那种做公益就要奉献,要喝西北风来做公益的思想很不靠谱。”银杏计划的创新在于:直接投资于人,而不是机构或项目;针对的是公益行业人才成长缺乏支持这一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南都基金会执行理事长程玉表示:银杏计划回应了公益行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战略性资助优秀的公益青年,帮助他们突破成长瓶颈,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解决社会问题、传播公益理念和文化、影响社会政策,很好地体现了南都基金会支持民间公益的使命,发挥了资金的杠杆作用。伙伴的力量银杏计划的对象是银杏伙伴。而伙伴的力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远远比资金更为重要。首先,作为公益从业者,他们找到了一个圈子;其次,他们在这个圈子中结成了互助的伙伴关系。银杏伙伴陆丰说:“专家评委的指导超过10万元资助的价值。”银杏伙伴杜爽说:“自己做一个机构的时候很孤独。现在我们21位(2010年5位,2011年16位)银杏伙伴在一起是21位有着共建公民社会理想的21位伙伴,那个力量绝对不是1×21……这样伙伴群体的建设,在中国的公益行业里一定是强有力的推动。”银杏计划对于银杏伙伴的帮助,除了资金支持,还有专家评委的指导、出国考察等。2011年,银杏伙伴考察了英国的社会企业;2012年,在心平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银杏伙伴考察了韩国和台湾公益行业的发展。海外考察活动开拓了银杏伙伴的视野。银杏伙伴孙恒打算建立连锁慈善商店,但是不明白如何运作。2011年,银杏伙伴考察英国乐施会慈善商店让他获取到了许多灵感,回来后很快就开办了为农民工服务的二手店。银杏伙伴杜爽参访韩国的HajaCenter后兴奋的说“原来我一直想做的就是这样一个为青少年提供不同教育的地方!”银杏伙伴马俊河参访过台湾的桃米、无米乐等生态社区后说:“我以前一直在说产业化治沙,现在在想文化治沙,但不知道咋搞。看到他们的做法,多多少少有点感觉了。”银杏伙伴石远成在台湾考察的总结会上说:“我从不同角度了解了台湾农会的现状,知道它有很多问题,需要改革,但从总体上更坚定了我的信念,农民需要一个类似综合农协的组织。”银杏计划初见成效银杏计划实施2年来,在培养未来公益领袖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银杏计划对于银杏伙伴个人成长、机构发展和行业使命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首先,银杏计划改善了银杏伙伴的生活,增强他们内心的安全感,并且使他们有条件参加更多的学习和考察,突破机构和个人发展的瓶颈。银杏伙伴曾世逸说:“由于银杏伙伴成长计划,我2011年1月领取结婚证,完成了组建家庭的目标,提前完成了这一人生目标,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这是今年乃至此生最大的成功。”银杏伙伴刘正琛说:“10万块钱是很重要的!有了银杏计划的支持,有一些出差和学习就可以去了。”银杏伙伴张海峰表示:“机构迅速发展后机构和自身遇到了极大的瓶颈,开始迷茫。成为伙伴后走出自己的圈子,开阔视野,发现了另外的视角,自己放松就比较从容面对瓶颈了。”其次,银杏计划使银杏伙伴的机构迸发出了新的活力。银杏伙伴梅念蜀说:“银杏计划让我能够缓一口气抓管理,使机构运营与管理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对机构内部做了许多调整,减少了部分项目工作(2011年几乎没有新申请项目),建立了招聘、面试、入职指导、绩效评估等一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5、7、9月,锲而不舍得进行了数轮招聘和试用,并在招聘启示中清晰地描述了机构核心价值观、岗位职责、能力要求、薪资待遇、工作制度以及管理激励措施。如今,一支新队伍逐步建立起来,团队成员较过去在素质和能力方面有了大幅提升,专业背景也比过去更加全面。第三,增强了银杏伙伴的行业使命感。银杏伙伴在所在的领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他们对于这个行业的责任感也加强了。梅念蜀说:“每当自己想偷懒时,同事都会笑称:多写点、多做点,银杏伙伴可要胸怀天下,脚踏实地!”有位银杏伙伴说:“在我成为一名银杏伙伴之后,我明白自己不仅需要承担起机构的责任,还要为年青一代的发展负责。所以我接受了一个在NGO网络聚会进行讲座的邀请,这在过去我会认为是浪费时间”。公益人才培养需要更多支持近年来,公益人才培养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除银杏计划外,还有其他一些关注公益人才成长的项目,如小鹰计划(友成基金会)、创绿家项目(阿拉善SEE基金会)。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实施“百人计划”,希望为公益领域培养一批高端的专业人才。然而与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的需求相比,这些投入还远远不够。以银杏计划为例,银杏计划主要支持公益创业初期的年青人,实施2年多来,已有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泰国等地的172位推荐人推荐了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近230位候选人,但只有37位得到支持,还有近200位被推荐者等待支持。此外,还有大量的扎根基层默默无闻的公益创业者需要我们去发现与支持。除了公益创业者,上世纪90年代创立的很多公益组织目前都面临着培养接班人的问题,接班人的培养对于这些公益组织完成新老交替继续前行非常关键,也急需支持。除了对机构领导者的支持,刚入职的公益新人、公益组织的中层骨干、项目主管都非常需要支持。“公益是个产业链”,徐永光认为,“处于公益产业链上游的是基金会,具有资金优势,基金会不仅应该资助草根组织的开展公益项目,更应该关注草根组织人才成长。尤其是在洋奶(境外资金)减少的情况下,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的基金会投资于公益人才的发展,开展各种各样的支持公益人才成长的项目。2010年中国基金会公益支出约为250亿元,如果有2%的资金用于支持公益人才的成长,那就是5亿元的投入,这将对中国公益行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来源:社会与公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银杏伙伴,一流人才做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