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最美的城市名片
为中国而教,我不曾后悔王南是“为中国而教”(英文名称TeachFutureChina,简称TFC)志愿支教组织驻派在北京市朝阳区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同心实验学校的志愿者教师。这所学校位于北京东六环外一个城中村——皮村。谈及对北京的印象,她最了解最熟悉的地方是她服务的学校和社区。皮村的居民有两万多人,其中有九成都是五湖四海来京谋生的人。王南对学校周边的家长做过一次调研,文化程度以初中居多,小学次之。家访中的13户学生都没有自己的书桌。孩子因为父母工作变动,常常更换学校,他们在北京周边的各个城中村间转战。皮村对他们来说只是其中一个站点。但是这里有着与其他城中村不太一样的地方——有一个专门为工友服务的新工人艺术剧场,每周这里会有电影,每逢重大节日会有演出,偶尔还会有些与工友相关的讲座;这里还有中国第一个打工艺术博物馆;这里的二手商店——同心互惠商店生意也很火爆,这些都由草根的NGO组织——工友之家创办。包括同心实验学校,也是由工友之家用其唱片的版税,召集来自全国的志愿者,一砖一瓦建起来的。“我看重的,是把支教当成一份事业”王南在研究生二年级那年参加了西部计划支教,做了一年的全职志愿者。2011年毕业之后她加入了“为中国而教”的队伍,又继续做了两年的全职志愿者。谈及做一名志愿者的原因,如今的王南已经很难用激情飞扬的文字描述做志愿者的“情节”。现在的她就是想把学生教好,把“为中国而教”这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事业传承下去,把支教当成一份事业来做。“其实我的社会价值,不如马路工人,不如建筑工人。甚至,我看不到自己未来的价值……我哪敢去奢求改变什么,做什么贡献?但是,这些都不重要。因为日子是我自己在过,那里将发生的一点一滴,都是我和那里的孩子们的故事,都是和孩子一起爱与被爱。生活上的种种体验将是属于我们的,是属于真正走进彼此生活的人们的。所以,只要去做了,就一定不会后悔。”“有一种煎熬,是看着孩子们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消极影响”在做志愿者的日子里,王南印象最深的是一些特殊孩子的故事。有个孩子没有妈妈,爸爸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根本不关心。孩子经常不去上学,每次看着那个空着的位子王南心里都特别难受。还有的家长对孩子暴力教育,王南进行劝阻反遭责骂,那是她最伤心的一次经历。王楠觉得对这些孩子们最大的关心就是陪伴。每天的陪伴在他们身边就会慢慢发现很多问题都会慢慢解决,但是家庭的问题真的是老师很难改变的。虽说人生而平等,但是无辜的孩子们因为家庭的不可选择而输在了起跑线上,无能为力。这种无奈,让王南常常想哭喊。她不想放弃任何一个孩子,但是却常常在无形中放弃了他们中的一些。王南觉得还需要寻找更多的力量来帮助这些孩子。“虽然有压力,但我收获的更多”“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真的很压迫人。在两种场合,我想过放弃,一种是回家,一种是同学聚会时。人的落差永远是比出来的,但只要回到我的岗位上,我就毫不犹豫地坚持了。两年志愿者的承诺或许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道约束,我还想着上好了发条,以后继续做志愿者教师的服务工作呢。”王南的志愿者生活是尽量少产生消费。她告诉我们:“活到一定的境界,你会发现,不是一定要穿有牌子的衣服,不是一定要进有档次的饭馆。这些东西相对于你内心的强大,只是浮云。我现在结婚了,我的另一半很支持我的事业。我们两家经济条件不好,都来自农村,父母都年近花甲,我们裸婚了,但是我的幸福感受并没有因此而减少。”王南觉得和孩子相处,让她收获了爱与被爱,学会怎样去关注一个人,学会关注一个幼小的生命背后所承载的一个家庭和这个家庭所承载的社会关系。和队友的相处,让她明确了人生方向。让她知道了什么叫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实际的工作中,她收获了“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我们都是为中国而教的志愿者!”曾经有一个基金会的人问王南年轻人花时间做这个真的值得吗?王南这样回答,“如果你是因为逃避社会来到这里,并且来了也只是换一个地方浪费时间,那就不值得。如果你是有所思考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行动,那么来这里就是双赢的。我多么幸福地看到我们为中国而教的大部分伙伴都实现了双赢。”今年暑假王南和项目组的工作人员一起带领第五批的新志愿者一起做了暑期的岗前培训。她看到这些新志愿者或许还有些稚气未脱,理想还被束之高阁,或者愤青,或者空想主义,但是他们思考,他们决定来这里沉淀自己,他们相互支持。相信两年之后他们就会蜕变为会思考的行动主义者,一如王南和她的队友一样。王南到现在还清楚的记得在新志愿者三分钟演讲时,有一位志愿者这样说到:“我爱我的祖国,我爱这个社会,我大声地说出这份爱,在这里只会被支持,不会被嘲笑。”王南的小小职业梦想——成为一个在三尺讲台转天下的老师,正是因为这些新志愿者,郑重地变成了——志愿者教师的协作者。她的教师梦想,她的公益梦想,她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梦想,将在这里起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志愿者教师应该是教育公平的有力促进者甚至是领导者,支教应该是一份事业甚至一种创业。如何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践行,一个志愿者怎样落地,落地的志愿者怎样让这份精神生根,形成我们这样一个群体的信念系统,甚至是国人的信念系统?王南将和她的队友、她的组织、所有的志愿者教师同伴们共勉。每个志愿者都是东方明珠文/本刊记者耿春雷“在养老院有一次例行巡楼,我们带着工具准备帮老人修指甲。一位爷爷见我手里拿着修甲工具,小心地问:‘我的脚指甲也长了,你能帮我修一下吗?’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老爷爷伸出了脚。那时候,我真的惊呆了。他的指甲又长又厚,一看就知道是很久没有修剪过。那一瞬间我不禁想起了我的爷爷。”“人总有衰老的时候,我们现在多照顾一下老人,以后我们也会被别人照顾。”这是志愿者小周经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她一直践行的行为准则。做该做的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小周是一个来自于江苏的温婉女孩,现在上海某公司做销售。日常生活中她喜欢听听歌、看看书、做做运动,安静而活泼。因为某种机缘巧合,小周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小周的志愿行动从2008年开始,时间虽然不长,但这并没有影响她对公益活动的偏爱。就在这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她服务于各个民间公益组织,去养老院照顾老人起居、捐助困难失学儿童、帮助智障儿童。有一次去智障园,一个孩子看到我就问:“姐姐,你想我没,我想你了,每次你来我都很开心。”当记者问到她参加的志愿活动时,小周不禁想起了这个年幼的孩子,言语中透出喜悦和激动。她说:“公益活动让我重新找到了自我。有时候智障园里的孩子会紧紧抱住我,不让我走。那一瞬间,我真正感觉到自己被需要,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心。”“生命是脆弱的,每一个人都会有需要人帮一把的时候。”小周这样告诉记者。不论是在家乡还是上海,她都会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公益志愿服务。做该做的事,让自已更珍惜生命。小周还跟记者提到养老院中一位90多岁的老奶奶。每次只要有志愿者去看她,她都会拿出自己的放大镜,然后认认真真记下每一个志愿者的名字。她乐观、豁达,生怕因为自己年老健忘而忘记志愿者的名字。只要志愿者陪她说说话、唱唱歌,她就非常开心,这种乐观精神也影响了小周。这个城市让我不再迷失小周刚到上海时,并非如现在这般积极自信。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是一个外来人口众多的国际化大都市。这里的经济、金融、贸易非常发达,还成功地举办了2010年世界博览会。但这些都只是她光环的一部分,作为个体,在这个城市里,很容易就会迷失自己。正是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使小周认识了许多充满爱心、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珍贵朋友。当你开心或者不开心的时候,他们都会随时站在左右,安慰你,为你加油。“他们让我懂得应该更加珍惜生命的道理,让我对生活多了一份宽容之心。”因为志愿者的报酬很少,小周和其他志愿者不得不经常面对经济拮据的情况。能省就省,能节约就节约。小周认为,有时候跟别人相比,他们还是很幸福的,而她自己也在做了志愿者之后有了更加努力工作的想法。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从未想过放弃,因为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如果不是因为自身经济能力有限,我还会做得更多、更好。”“上海是一个海派城市,有着大家闺秀与小家碧玉的双重性格,时间久了,你就会看到她不同的面貌。”小周告诉记者,上海的许多志愿者都开始组织起草根NGO,以期能够扩大影响力,帮助更多的人。目前她身边的志愿者以外地的朋友居多,本地的较少,这可能跟外地人的时间相对充裕有关。但是上海本地的年轻志愿者并不比外地人逊色,尤其是2010年的世界博览会,不仅使世界认识到了上海,也使他们同时认识了上海的志愿者。“每一个人都会变老,都会需要别人的帮助。成为志愿者之后,我发现以往再大的难题,到了眼前也都不再是难题,总会有办法去解决它。我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提升了自己。”“上海是一个包容性很大的城市,在这里不管你有怎样的过去都能够被接受。我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不做表面功夫。作为志愿者我们不为求名和利,我们需要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事,帮助一些人。”小周如此告诉记者。其实上海市像小周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他们不求名利,在工作之余都会做一些志愿活动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维护自己与这个城市的形象。在他们的眼中,他们居住在上海就愿意努力为上海做一些事。根据公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上海市的外来人口数量已经直逼本地人口。在这种背景下,贸然分外地人、本地人已经没有意义,因为在志愿者看来,在同一个城市里,大家都是一家人。(来源:社会与公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