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受尊重的基金会
引言:我们前面看到了《"草根NGO眼中的基金会"调查报告》,表达了草根NGO对与本土基金会建立资助关系时的一些集中的需求。近年来,随着资助实践的深入,关于基金会与NGO的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2009年,迈克尔博盟与朱健刚开展了一项关于国际资助方的调研,其调研报告《国际资助方评估报告--中国非政府组织如何看到与国外资助机构的合作》不仅挖掘了境外基金会与本土NGO在资助关系中出现问题和需求,同时也参考优秀的资助实践,提出很多关于如何建立良好资助关系/伙伴关系的建议和策略。我们认为,这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同样可以成为本土资助的锦囊妙计,成为本土基金会的战略参考,协助基金会成为在公益生态圈中受尊重的主体之一。问题一:关于基金会的信息可获取性较弱,申请过程中缺乏沟通。实践与建议一:1、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例如第一时间会邮件和回电话,是首要的好做法;2、虽然处于信息时代,我们有更加方便快捷的沟通方式,但是资助方经常性地拜访受资助机构的办公室或项目点,仍然很有必要。问题二:资助方的过度干涉,对NGO缺乏尊重以及对伙伴缺少承诺。实践与建议二:1、资助方代表能够首先愿意听取和尝试理解NGO需求与处境,而不是先表达他们自己的观点;2、需要资助方投入时间与NGO相处。同时机构和人员要具有灵活性,以便根据NGO的能力,不同程度上参与NGO的活动;3、强化资助机构的内部评估和检测体系,包括引入NGO去评估资助机构的员工表现;提供开放的沟通渠道,以便NGO能积极地对合作进行反馈,如有必要,还可传递抱怨的信息;4、应当为员工做更好的岗前准备,减少资助方员工的行为与资助机构的价值观经常性地发生冲突。鉴于资助方员工的态度和能力非常重要,在此描绘出理想的资助方代表:(1)低调,好的倾听者;(2)对NGO尊重;(3)长期稳定低参与其中;(4)信任合作方;(5)耐心;(6)多方面支持;(7)跨文化沟通能力;(8)为合作贡献"国际视角";(9)专业知识;(10)方法技能;(11)提供当地和国际交流网络。问题三:资助方的手续过于繁琐。实践与建议三:1、在流程管理上,第一个是确保责任和减少交易费用之间取得平衡点,资助方可以帮助草根NGO达到资助方的管理标准,通过提供财务和管理培训,帮助草根NGO提高他们的专业程度,同时也确保他们符合管理标准;2、第二点是要找到灵活性的正确尺度,避免做决定时的不一致性和武断。允许NGO在未得到事前批准时,就在一定限度范围内对不同的预算限额做出调整;制定明确的流程,规定如果项目需要延期或项目目标需要调整,NGO应该如何在超过规定限度范围提出申请。允许在项目预算基础上申请小额储备金等,以便NGO在遇到不可预见的变化时应急;3、资助方可以确保自己员工理解资助方想要的是什么,它代表着什么,它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什么,然后,信任他们的决定,并留给员工一定的决策权。问题四:资助策略的不透明以及不稳定。实践与建议四:1、资助方就其政策和策略,以非正式的方式定期听取受资助方的相关意见。为更多工作领域的NGO(包括一些小型草根组织)提供机会,从资助方的角度看,这不仅意味着更多参与和开放,同时也能为他们制定更加适应的政策和策略作出贡献;2、资助政策的关键是能够通过公开渠道获得;3、把不同资助方的相关信息整合在一个平台,可以促进资助方与受赠者之间的匹配,同时降低交易费用;4、以相互学习为目的"共同确定范围的实践",对于增加创新性资助政策的实用性会很有帮助,能够使新的资助趋势与现实中相关申请经验匮乏的矛盾得以缓和。问题五:对于非资金的支持不足,同时对于机构维系和发展的资金支持不足。实践与建议五:1、由资助方资助、NGO事实的项目应该做好评估工作,资助终期评估应该成为所有资助方的标准做法之一;2、优秀、新颖的项目经常要求投入大量资源区调查、计划和准备。资助方应资助NGO在项目设计阶段的计划费用,同时保障了它们自身的权益;3、资助方最重要的是为NGO行政开支和员工薪水提供合理的资金支持,这一过程需要形成标准。从目前的经验来看,资助方仍然是依据项目类型、NGO所在地的平均工资(大城市和小乡村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和员工能力而定。国外的部分资助方已经愿意负担行政员工(会计)和经理、领导的部分薪水,为其他行政开支(租金、电费、电话费等)以占总预算一定比例的项目管理费的形式支付则。很多NGO更喜欢根据需要自行决定如何分配这些管理费用,而不是在预算中详细制定每一部分。底线是不要因为资助方拒绝负担NGO的固定支出,而让NGO为了生存骗取资金。在这一问题上,太慷慨或者过于节俭同样有害,双方都有责任找到资助关系的平衡点;4、资助方能够与主要支持的NGO发展一种长期战略伙伴合作关系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超越项目资助的限制,资助方可以让资助内容更加多样化,包括资助制度、组织发展和预算等等。5、承接上一点,对NGO,尤其是草根的、小型的NGO进行能力投资,加强其员工能力建设和促进组织发展,不仅符合NGO的利益,同时会对资助方带来同样的好处。目标清晰的"资助包"(如项目活动、好的项目计划阶段、技术支持、员工发展等)常会以最小的开销带来最好的效果。综上所述,目前国内草根组织和本土基金会资助关系的建立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资助金额的规模仍然较小,资助机构/领域的类型较为单一,资助的层次还停留在单纯的项目支持。归根到底,如果本土基金会的资助理念能够更新和突破,资助策略可以更加灵活和清晰,那么资助关系势必更加成熟、健康。其实,资助关系的成熟发展依赖基金会和NGO的共同努力,本土资助的运作有着非常多的可能性和成长空间。更重要的是,NGO非常期待和本土基金会像伙伴一样共同成长,迈向专业,共建良性循环、成熟专业的中国公益生态圈。1、2009年5月,由迈克尔﹒博盟主持,合作方为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和陪能组织能力建设与评估中心,NGO发展交流网和社会资源研究所作为支持方,曾经进行一项针对中国NGO与国际资助方资助关系和伙伴关系的研究并出版《国际资助方评估报告--中国非政府组织如何看到与国外资助机构的合作》,详情请见《中国公益发展报告》2011年版,P57.(来源:NGO发展交流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