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上雪 发表于 2012-12-4 21:00:34

魏基成捐献10万个助听器,引发行善专业化之争


“澳大利亚华人慈善家魏基成欲向中国听障儿童捐10万个助听器,正在寻找捐赠对象,希望求助者可以给他写信申请。”11月初,这样一条信息在微博、QQ群广泛转发,许多微博“大V”也转发了,慈善家的义举广受称赞。然而,事情过去一周后,以专业社工赵山君为首的一批聋儿家长、志愿者却纷纷指出,慈善家捐赠的只是模拟助听器,市场价不到200元,长期佩戴更可能损伤听力,聋儿真正需要的数字助听器价格要10倍以上,社会舆论开始倒戈。魏基成基金会志愿者有点委屈:“有比没有好,不可能一步到位嘛!”专家则疾呼,谁来科学指引想做慈善的富人?“寻找需要助听器的孩子”10月22日,新华社国际新闻“新国际”发布微博称:“澳大利亚华人慈善家魏基成将向中国听力障碍儿童捐赠10万只助听器,正在寻找有需要的孩子,求助者可直接写信到邮箱申请。”这条微博得到广泛关注,音乐人高晓松、陈坤、企业家薛蛮子等“大V们”都转发了。短短时间内,总转发量超过了12万次。10月26日,中国聋儿家长会发起人洪浩猛收到了魏基成先生的邮件回复。在看到附带的助听器图片后,他从最初的欣喜跌到了失望的谷底,“是模拟助听器,现在孩子们都不用了,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不到200元。”他说,“现在业界普遍共识是给儿童佩戴数字助听器,这种模拟助听器把所有声音都放大了,放大的噪音可能会对残余听力造成伤害。”但他同时表示并不质疑魏先生的慈善之心,而是担心这样的助听器可能对聋儿们有害。很快,微博上关于“捐赠的助听器并不适合儿童”的质疑声传播开来。10月28日,长期从事专业听障儿童志愿服务的义工赵山君(微博名“莫克gg”),在微博上发表了长微博质疑,包括为什么专业听力设备厂商还在生产并不适合聋儿使用的助听器、有没有对聋儿的专业监测和指导佩戴等相关问题。杨锦麟转发了这条“质疑微博”,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希望魏基成先生出面公开解释,端正视听。”同时,一些聋儿康复机构陆续发出质疑的声音。安徽合肥锦雯言语康复中心更是发表了“救救孩子”的微博,表示“10万只老人使用的助听器,让儿童使用可能导致不可逆转的伤害”。而这并不是华侨企业家魏基成第一次做慈善。百度搜索“魏基成”三个字,有4万多条搜索结果,其中绝大多数是关于他在国内做慈善的报道。早在10年前,魏基成就积极投身各类公益慈善活动,近年开展的有2010年向玉树地震灾区捐款5万澳元,2011年向海南省捐赠1000例白内障复明手术,今年向江西、湖北的老人、弱势群体捐赠了价值20万元的衣物等。作为澳大利亚ABC纸巾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魏基成正运营着三个慈善机构:ABCTissue光明列车、ABCTissue天籁列车、ABCTissue慈善列车,而助听器的捐赠正是属于天籁列车的项目。志愿者:有比没有好?面对社会的质疑,记者联系到新浪微博上名为“魏基成天籁列车助听义工”的志愿者潘晓建,他称自己只是在业余时间做公益志愿者,而且是在网上看到魏基成发放助听器的信息,觉得“是个好事”,就主动写邮件联系上魏基成“希望帮他分担捐赠助听器的工作”。对于助听器的发放,潘晓建称中国需要助听器的人还很多,这些主要是给一些贫困地区的聋儿,甚至是没有网络的偏远地区的有听力障碍的儿童。而他只是负责咨询指导,对于实在不会上网的申请者,才帮忙填申请表。他很了解网上出现的质疑声音,也不断有志愿者和媒体咨询甚至质疑他做事的目的。他觉得有点委屈:“本来是做好事,一点目的性都没有,如果政府这方面做到了,我们也没必要去做这个事情。助听器都是免费送的,获赠者说好就好,很多贫困地区的聋儿有了助听器肯定比没有好。社会现在形成了一种风气,不做好事的人就一味去挑毛病,大家感受不到相互支持的力量。做好事还惹了麻烦,你说这个社会谁还会去做好事呢?”至于现在怎么去申请以及助听器的型号质量问题,潘晓健回应一切都要等到12月中旬,魏基成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会推出专门的网站,具体资料和申请步骤上面应该都有。“现在发送邮件到邮箱申请也没用,魏先生的工作很繁忙,太多邮件无法回复。”当问到具体申请的人数时,他表示申请人数并不多,但不肯透露明确的数据。记者联系到中国侨联相关负责人,他表示魏基成基金会通过侨联,将一部分助听器发放到几个省市对口的康复机构去。但至于网友质疑的助听器发放这样的事情不通过更专业的残联发放,对方表示无可奉告。他透露,“网上的质疑出来后,魏基成先生本人已经不堪其扰”。网络行动:从呼吁到制止从10月22日开始,许多聋儿康复中心、义工、媒体都尝试与魏基成先生取得联系,但大部分没有得到任何回应。11月22日晚,南都记者也给魏基成写了一封邮件,邮件里希望魏先生就近期助听器捐助受到的相关质疑进行回复,并且希望魏先生能够接受电话采访。但仅有邮箱自动回复提醒12月10日之后会有网页提供申请者填表,直到截稿时都未收到魏先生本人的回复。而除了邮件,记者找不到没有其他方式可以联系上他。11月22日,正是捐赠10万套助听器消息发布一个月,义工赵山君(微博名“莫克gg”)终于收到魏基成先生的邮件回复。邮件中他确认了捐赠的是模拟助听器,而邮件认为这种助听器对于重度耳聋孩子可以起到刺激神经的作用,是有市场存在价值的,明确表示并不改变捐赠的产品。邮件中还提到,“我那边一共有33200只助听器,至今已送出了24180只,他们还有5820只助听器正在生产中,一拿到货就随时可以送了。”对于这一不改变的立场,在收到邮件次日,赵山君发了一条长微博,对于邮件中的部分观点进行了反驳:“恰恰是因为对技术的更高要求,才会有越来越好的耳蜗和数字式助听器。如果数字式助听器还没有模拟式的好,发展这个干吗?”同时,中国听障儿童网的建立者洪浩猛在网站发表了一篇文章《从听障儿童救助谈公益助残的科学性》,表示魏基成回信中所罗列的一些观点表面专业,提到了专业性的知识,但在聋儿康复的专家眼里却很不专业。他告诉记者:“我们原先是想在网上通过发帖,呼吁魏先生改变他的一些工作方法,但他回信所说的话已经明确拒绝了我们的建议,选择继续去做。我们只能转到阻止的方面,让更多的人认真地去对待这个事情,公益不能只是凭爱心就可以做好的。”这一呼吁也得到不少公益同行的回应和支持,格桑花西部助学网的创始人洪波本不是助残领域的,但也加入呼吁不要再转发捐助听器的微博。在刚刚过去的第四届非公募基金会论坛上,她见人就说这个事情。她希望以自己不断的呼吁,引起医学界、公益界以及相关维护残疾人利益的组织共同关注,帮助解决问题。声音张巍(亦能亦行身心障碍研究所所长):不能单纯靠砸钱来做公益我对这一事件也稍微有些了解。现在像微博这样的新媒体,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但(10万个助听器)整个捐赠的行为过程太过随意,非常不专业。虽然有好的主观意愿,但没有专业组织执行,管理人员也缺乏。毕竟专业人做专业事,助听器的捐赠交给诸如聋儿康复中心等会更加专业。如果助听器用不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对魏先生本人来说也是巨大的损失。我猜测魏先生是善意的,但可能受到不好的炒作团队或者周围一些糊涂人的忽悠,在前期的设施准备和策划以及后期的服务方面都不到位。如果采用人工耳蜗,对聋儿的帮助更大,效果也会更好。志愿者认为“有比没有好”的观点是非常可怕的,就好比说给乞丐饭还不能让他嫌馊。这样的捐赠只是解决一时之需,并不是长久机制。捐赠物的品质非常重要,对受赠人未来的影响,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而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是,可以选择与专业机构合作。另外从残障法的角度看,捐赠者和受赠人知情权也是一种协议,在捐赠中,我们应该让受赠者知道助听器的情况,让公众也了解。魏先生现在可能处在僵持的位置,他应该与社会互动交流,做一个危机处理。做公益跟公司运营一样,需要专业公益职业经理人,也可以说是公益操盘手,来完成捐赠人的愿望,完成最初的使命。不能单纯砸钱来做公益,受赠人也是有尊严的。比如轮椅的捐赠,很多是标准轮椅的捐赠,实际上儿童和老人是不能用的,要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所在。(来源:南方都市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魏基成捐献10万个助听器,引发行善专业化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