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上雪 发表于 2012-12-17 21:12:26

邱建生:立足乡土的平民教育家


邱建生:国家元气在民间。邱建生其人其事其言,唯取“平民”二字。他以匍匐的努力贴近大地,以艰辛的探索和时代在场。在精英话语的缝隙中,他坚持平民教育的视角和价值。他看见了我们看不见的东西。筹建了河北晏阳初乡村建设学校、海南儋州市农村社区大学、福建厦门国仁工友之家、福建安溪县福前乡村建设中心、福建培田社区大学、福建莆田市汀塘社区大学,即将步入不惑之年、朴素如农者的邱建生如今担任北京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总干事、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副秘书长。他勉励自己“像卢梭一样思考,像晏阳初一样行动,像耶稣和甘地一样去爱”,这句话概括了他从热血青年到平民教育家的变化。(来源:南方都市报南都网见过邱建生的人都说他像农民一样朴实、温和,殊不知,他却自认为是个叛逆分子。1995年,从集美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后,邱建生进了一家国企工作。然而,青年时代大量的阅读思考,以及所见所闻的众多社会不公现象,让他无法在体制内的企业安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了对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晏阳初的教育思想研究著作《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看到那么多社会不公会义愤填膺,但又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去解决。我抱着非常激动和感动的心情看这本书,当时正在寻找道路,而书里指出了这条路。”自此,面对这个国家、人民和土地,他再难满足于对理论的思考。1997年,邱建生辞去了国企的工作,北上京城,在北大和北师大旁听政治学和教育学课程,他渴望寻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后,再回农村行动。最初的寻找并不如意,直到2001年,邱建生策划了一套“乡村建设丛书”,在约稿过程中,通过北师大学生社团农民之子的介绍认识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其后,他致信温铁军,想在其主编的《中国改革》杂志工作,并得到了肯定回复,正式踏上乡建之路。(来源:南方都市报南都网平民教育实践在邱建生看来,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教育是乡建系统中重要的内容,是最重要的社会改良工具之一,做任何长期的事情必然涉及到教育。”而平民教育即是普通大众的教育,它是目前官办或民办之基础教育、大学教育系统的精英教育取向的背面,面向在人生教育的各阶段被挤下独木桥的占80%的青年和成人。“教育产业化、精英教育发展到今天,就是教育物质化,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只能靠慈善教育填补,而平民教育更尴尬,连‘慈善’的光都沾不上。”他深深感受到平民教育在现代中国的卑微。于是2003年,由邱建生发起,以平民教育为切入点的乡村建设行动开始。他在河北定州翟城村、晏阳初曾经试验过的地方,建立了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负责农村综合发展实验区工作,建立以促进城乡公平贸易为主旨的城乡互助合作网络。这个乡建学院更宏伟的目标是:面向全国培养乡村建设人才。但4年后学校关闭,这个“后定县实验”以失败告终。邱建生没有气馁,2006-2007年,他负责海南儋州农村实验区工作,筹建全国首家农村社区大学,探讨中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道路。他在计划书中解释什么是社区大学:“在我国大城市的平民聚集区、中小城市的适宜区域或者交通便利的农村中心城镇,建设基于社区的新型开放大学,并且在周边适宜地点配以小型的卫星式‘学习中心’,为当地平民大众,尤其是农民、工人、流动人口等弱势群体,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多种教学服务和文化功能设施。”2007年,他开始了厦门平民教育促进项目,筹建厦门国仁工友之家、工人夜校,探讨在城市化背景下从农村来到城市的新兴产业工人的教育和发展问题。2009年起则筹建福建福前乡村建设中心,面向南方农村开展以合作经济及可持续农业为主题的培训工作。实验,必然意味着成功与失败并存。面对曾经的失败,邱建生淡然一笑:社区大学的成与败,与政府官员的视野有很大关系。近十年乡建道路,他坚信,国家的元气在民间,中国的根深植于中国的乡村社会。他希望更多人来反思近三十年的发展主义,重新思考城市和乡村的关系。“今天,农民被体力劳动压垮,学者被升官发财压垮,‘耕读’最接近于‘人之为人’的东西。”他希望,人们读书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出于自身需求,如此,耕读文化培养出来的人就可称为“农者”,既是农村工作者,又是教育工作者,能够劳动,也能够学习,有更广的社会意识和世界意识,对土地、自然和社会承担责任。他仍然无法忘怀晏阳初所言:“有新心而后有新人,有新人而后有新社会,有新社会而后有新国家。”乡建也好,平民教育也罢,无非是提升人们的意识,这是“人心的变革”。今年年初,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与福建正荣集团共同发起“爱故乡”计划,倡导推行本土经验,保存、弘扬传统农耕文化,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培养乡村和社区建设的多种人才……又是在福建,邱建生的老家。“感觉我就是乡土的一部分。”40岁的他,乡音无改,鬓毛衰。(来源:南方都市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邱建生:立足乡土的平民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