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家庭”:有家不孤单
王元利和刘国英的“类家庭”中寄养了4个孩子。南方日报记者张由琼摄孤儿是一个弱小、困难的群体。大多数孤儿因为有先天性重大疾病,或有残疾而被生父母抛弃。他们从小失去父母的抚养和亲情的呵护,如果社会不能形成有力的保障,没有形成完善的救助体系,他们的人生将遭受失去亲人之后的“二次伤害”。这些天,兰考孤儿的悲剧给社会带来巨大震撼,也为各地敲响了警钟。本月7日,广东省民政厅转发《民政部关于主动加强对个人和民办机构收留孤儿管理的通知》,要求全省各地民政部门立即开展全面排查,未雨绸缪。笔者了解到,连日来,省民政厅已派出若干个检查组分赴省内各地开展督查,尽快掌握各地的排查情况。据广州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透露,广州已基本杜绝民间私自收养的现象。在孤儿的养育安置方面,除在福利院集中供养外,还发展出家庭寄养、机构代养等多种养育方式。前日,笔者走访广州市社会(儿童)福利院的部分寄养家庭发现,“代理父母+政府+社工”的模式为孤儿们撑起了一片蓝天。有家不孤单“类家庭”是民政部门起的学名,本义是类似普通家庭的“模拟家庭”,一些孤儿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广州天河育龙居小区一栋普通的住宅楼里住着4户“类家庭”。4名孤儿的“代理妈妈”孙景玲是其中一家的女主人。3年前,她和丈夫从吉林南下广东,来到广州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应征“代理父母”岗位。福利院经过严格的面试和评估,认为他们基本符合寄养家长的素质要求,于是和他们签订了寄养协议,让他们免费住进政府向福利院提供的廉租房,并承担起养育孤儿的职责。屋内面积大约100平方米,有三间卧室和一个客厅,光线明亮通透,家具家电齐全。客厅的墙上挂着全家福照片,大家甜蜜地笑着,暖意洋洋。这是笔者在孙景玲家看到的场景。这些年来,由孙景玲养育的孩子换了好几拨,他们有的被收养了,有的已长大,重新回到了福利院或走上社会。而现在,和她在一起生活的是4个孩子。老大、老二已经15岁,上小学五年级和四年级。老三9岁,是个女孩子,因智力发育迟缓,还在上幼儿园。老四刚刚5岁,是个机灵的小人精,十分调皮。孙景玲已经退休,全职照顾孩子。丈夫白天在小区附近的停车场打工,晚上回来与孩子们共享天伦之乐。“小区里的邻居们看我们年纪不小,还以为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孙景玲笑着说,“在楼下散步时孩子会大声喊我们爸爸妈妈,我们听了也是特别高兴。”“我告诉孩子们,就算爸妈以后回东北老家了,你们也仍然是最亲的兄弟姐妹,大家互相照应着,才不会觉得孤单。”孙景玲说。有爱有亲情广州推行孤儿家庭寄养的模式,孩子们虽然大多身患残疾,但他们天真可爱的脸庞流露出自己对爱的满足住在同一个屋檐下,有爱才有家。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广州市推行孤儿家庭寄养的模式,为这些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安全、温馨的家,同时也让他们在“代理父母”那里获得了真挚的父爱母爱,获得了对家庭的认知和理解,弥补了缺失的亲情。在孙景玲的隔壁,住着另一个“类家庭”。这个家庭的爸爸妈妈是从湖南衡阳来广州的王元利和刘国英夫妇。他们是较早一批的“代理父母”,2007年就“上岗”了。和孙景玲一样,刘国英家目前也养育着4名孤儿,其中的3个孩子年龄很小,都才四五岁,其中还有一名脑瘫儿。5岁的立文,就是这个先天脑瘫的孩子。他从福利院转到国英妈妈家才短短10个月时间,就已经学会要大小便时叫妈妈带去厕所,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拉在裤子里。在国英妈妈的呵护下,立文从闭塞的精神空间里走出来,高兴时会哈哈大笑,还学会了向妈妈撒娇。15岁的小海对于自己是被父母抛弃的这个事实一直耿耿于怀,脾气特别暴躁,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融入新的家庭。在景玲妈妈的关心下,他渐渐走出阴影,变得开朗可爱。他告诉笔者,以后要当一名警察,服务社会。“孩子们特别黏我,一个个争着拉我的手,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总是特别幸福。”刘国英说,自己特别喜欢孩子,以前在老家的时候,厂里的同事经常会找她帮忙照看小孩。如今夫妻两人都已经退休,亲生女儿也在深圳工作,他们没什么牵挂,可以把心思全部放在这些孩子身上。一个孩子说:“我很想去找生我的妈妈,但我也舍不得、离不开现在的妈妈。”政策作支撑孤儿们不仅有“代理父母”给出的关爱,还有一整套政策机制和社会力量作支撑,给他们帮助和引导事实上,自2006年广州在全国率先创新福利院孤儿“类家庭”养育方式后,到目前已有33户“类家庭”分布在育龙居小区、白云花园、荔园小区、金沙洲以及福利院家属区等地。每一户都有一对夫妻作为“代理父母”。目前,他们共养育105名孤儿。这些幸福的家庭背后,不仅凝聚着“代理父母”们非凡的耐心和关爱,更有一整套政策机制和社会力量作为支撑。为了照顾好这些孤儿,广州市社会(儿童)福利院从挑选“代理父母”开始就从严把关。首先,“代理父母”自己必须要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年龄在四五十岁左右,没有家庭的牵挂,而且不能以照顾寄养儿童为盈利手段。随后,福利院还会对“代理父母”们进行一番评估,从育儿经验、生活技能、身体情况等方方面面进行考察。最后挑选出一批最适合照顾寄养儿童的夫妻来签订寄养协议。“代理父母”没有工资报酬,每个月会收到政府发的爱心补贴。刘国英告诉笔者,照顾一个小孩每个月补贴400元。“我们家一共4个孩子,一个月共有爱心补贴1600元。有人问我们是不是想挣钱,其实现在请保姆照顾一个孩子都不止这个价了,更何况是4个小孩。”除了有精心挑选的“爸爸妈妈”,孩子们的物质生活也很有保障。每个家庭除了有配置好的廉租房,并且家电家具一应俱全。政府每个月还会给每个孩子1180元供养费,包括伙食费、服装费、杂费等,孩子的学习费用、医疗费用等政府也全包了下来。为保证供养费全部用到孩子身上,福利院会定期检查代理父母提交的记账本,并检查孩子们的营养状况、身体状况,一旦发现问题,就取消“代理父母”的资格。此外,还有工作人员随机上门家访,密切监控“类家庭”的运转情况。照顾这些特殊的儿童,“代理父母”们常常遇到很多难题,这个时候,政府聘请的专业社工就会帮他们想办法、出主意。笔者了解到,社工设计了很多小游戏,比如在房间里向地上扔枕头,用画画表达自己的心事等,用以排解孩子们的压力,增强他们沟通表达的能力和自信。除此之外,社工还会定期跟学校老师交流,及时掌握孩子们在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针对每个孩子的特殊情况给予帮助和引导。(来源:中国社工时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