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5330|回复: 0

小天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8 13: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回懵以往 于 2013-8-8 13:09 编辑

      看得出她对那些英文原著十分熟悉和忠心,她自如考察英文词根和艺术概念的能力令我汗颜。



  她不同于挤满前排的好学的学生,几乎坐到教室后面紧挨墙壁的地方,课堂上她从不发言。因为一直没有留意她,就算路上碰见也不一定认得出她。如果不是最后一堂课她交了篇令我始料不及的论文,她的名字恐怕很难出现于我的笔端。
  她叫吴萌,我校法学系的本科生,刚修完我的现代艺术课,她像其他学生一样携着结课论文来交差。最后一堂课我习惯播放贝聿铭的纪录片,然后引导学生们讨论现代建筑。借着纪录片播放的光线,我匆匆浏览一大摞论文,她的论文鹤立鸡群,令我眼睛一亮。它远远超出我规定的两千五百字,实际上比毕业论文规定的一万字还要长。她列举了若干我上课说的话,然后引用各种英文原著来考证。她完全是用考据学的那套,来考证我言论的真伪。看得出她对那些英文原著十分熟悉和忠心,她自如考察英文词根和艺术概念的能力令我汗颜。最后,当她用论文宣布我上课说的话都有根有据,我总算舒了一口气。
  学生借论文来评注老师上课说的话,我还是头一回遇到。下课时,我扫视着全班学生,请那个叫吴萌的学生留下来。与她交谈了一会儿,我便意识到她是学生中的精灵。她对自己学的法学专业没有一丝兴趣,但她用朝圣一般的毅力,遍览中外书籍。她拥有其他学生没有的能力,能很快甄别出国内名家的观点是否陈旧,并会列出许多西方原著为它喝彩或重创它,总之,她年纪轻轻,却扮演着老到的学术鉴赏家的角色……
  我不住在花园般的校区,这样不上课时,与学生几乎碰不上面。我能给吴萌的最大鼓励,是给她的论文打了开课以来的最高分。半年过去,一天我打开电子信箱,见到她发来一篇评论《〈第十一诫〉中的声音——对一部小说的联想考证》。我至今记得读完时震惊。从小说《第十一诫》第一句“姜夏紧跟在教授屁股后面”开始,她动用了拉伯雷、巴赫、普瑞斯纳、邓丽君、陀思妥耶夫斯基、杜尚、《阿Q正传》、《百年孤独》、《北回归线》、萨德《淑女的眼泪》、鸳鸯蝴蝶派、基斯洛夫斯基《十诫》、罗兰·巴特、巴赫金、瓦雷里、尼采等,来考证小说中的各种声音。我由衷地推崇这篇联想丰富的评论,马上交给《青春》主编,几乎立刻就发表了出来(《青春》2009年10期)。这篇评论令我心生一个主意:鉴于她是一块做学问的好料,我打算劝她考外校文科研究生。我打电话约她在茶社见面,事实上,我还打算请她吃饭,聊表谢忱。
  当我走进茶社,抬眼看见她,简直吓了一大跳。只见她兴高采烈地望着我,分明期待我赏识她的奇异装扮:她头戴十九世纪的欧式高筒帽(长发已盘进高筒帽里),上唇上方粘着一绺假胡子,身着男式T恤衫和燕尾服……我当时的感受很复杂,至今都难以说清,可能我脸上没有露出她期待的表情,她识趣地摘下了假胡子。我疑惑地望着她:“你就穿着这一身挤公交车来的?”她心安理得地点点头:“是啊。”“还粘着假胡子?”“是啊。”不过,我们的谈话很快转入正题,集中于劝她读研。没想到这是令她生厌的话题,她马上搬出了乔治·桑,说想像她那样活得自由自在,不想受什么学问的束缚。既然我指明的奋斗方向,很不受她待见,谈话就开始离题千里,完全被即兴的探讨驱使。我从未有过如此过瘾的对话,只要提及一个人名或书名,她就知道我想说什么。反过来,她刚说出上半句,我就知道她下半句要说什么。这样我们的谈话,就由半句话和意会的笑汇成,酷似电影《西尔维亚》或《日食狂爱》中的诗人对白。直到吃饭的时间临近,我的思绪才再次转向她的装扮:“你不是第一次打扮成这样走在大街上吧?”她马上用故事回答了我,说有次庆贺同学的生日,她把攒的所有男性道具都用上了,扮成男生,带着一群女生去了舞厅。她很高兴惹得舞厅的男士们万分妒忌,说她很享受那种嫉妒的目光。
  如果街上所有人都看着我们,我内心只会感到恐怖。所以,我临时编了一个理由,说家人出差,得去接放学的女儿,没法请她吃饭了。送她走出茶社大厅时,所有人都直盯盯地看着我们,目光意味深长。和她分了手,我才如释重负。当时,我选择了教师应对这种事的稳妥方式,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同样叛逆的诗人。很显然,我当时颇为审慎的教师姿态,让这个中国的乔治·桑失望了……
  大约一年后的一天,我突然接到她从北京打来的电话。那时她刚工作不久,情绪尚好,因住址变动,没收到刊有她评论的那期《青春》。我答应帮她补寄之余,又劝她考研,说要想在社会上保有乔治·桑的自由个性,比登天还难,也许她个性的最好归宿是大学。当然,我的建议依旧不起作用,她说可能会去山区支教。次年,当我打电话询问她的情况,发现她已受雇于一家报社,情绪焦躁不安……再后来,音讯断绝。
  我渐渐感到了一种愧疚。如果当年我很激赏她的装扮,并用行动应和她对先锋诗人的想象,是否会把她引向她擅长的学术?事情真有那么简单吗?
  摘自《南方周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