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9689|回复: 0

[帮办·社区] 签约了 服务却没跟上 家庭医生 “签而不约”为哪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6 12: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NBRB20131204B02b001.jpg

  前言
  宁波公益网讯:11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面提到———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
  这次改革特别关注加强基层医疗力量,切中了医疗资源“头重脚轻”的结构弊病。而其中的“建立契约制度”,让我们对未来可以享受像家庭医生一样的保健、诊疗充满期待。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2011年11月,“家庭医生”率先在甬城的11个县(市)区的1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试点。
  目前,全市共有15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开展了家庭医生制服务,16.6万户家庭,45万名居民有了自己的保健医生。
  宁波力争到2015年,基本实现每个社区家家户户都拥有家庭医生。家庭医生,这个以往多出现在欧美国家的概念,开始在甬城生根发芽。
  但记者经过上一周的调查走访后发现,甬城的家庭医生发展不均衡。在一些地方,困难多过办法。从长远看,每2500人配备一名家庭医生的目标该怎么实现?用什么服务来吸引市民信任家庭医生?又用什么待遇来吸引医生主动为市民的健康“把门”?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签约了服务却没跟上  家庭医生“签而不约”为哪般
  家庭医生服务实施两年来,有喜也有忧。
  喜的是,签约的医生和居民数量越来越多,覆盖面越来越广,家庭医生倡导推广的健康管理渐入人心,不少家庭医生与居民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忧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居民感觉家庭医生“口惠而实不至”,签约后并没有享受到什么服务。  记者 董小芳 金晓东 王佳  居民:  签与不签似乎没有区
  年过60的张老伯家住老三区。去年下半年,在一次去社区医院听完讲座后,他和到场的其他30余位中老年居民一起签了一份约定书。
  “具体内容我没细看,就听医生说签了之后,看病会方便些,有健康问题可以直接给约定书上的医生打电话,医生也会不定时关心我的身体状况。”
  与约定书放在一起的,还有张老伯从报纸上剪下来的一篇文章,上面写的是家庭医生能够提供的主要服务,如为签约家庭成员建立健康档案,并及时更新,实行动态化管理;为签约对象制订个性化的健康处方,提供连续性健康管理服务;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全程健康管理和诊疗服务等。
  张老伯说,这些服务,看起来都很不错,但从未有人告知他该如何享用。本以为签约后,家庭医生会主动联系他,双方就能“搭上线”,可一直没有动静。
  “家庭医生,按照我们老百姓的理解,不就是方便我们看病嘛?但没感觉有什么方便之处。”和张老伯住同一小区的刘阿姨说,自己患有高血压,这个老毛病最麻烦的事儿就是配药。“每次去大医院,都说配药量有规定,不能多配,隔一段时间就得去一次。现在有了家庭医生,说是对慢性病进行管理,满以为一次可以多配点,不用总来回跑,没想到还是一样。”
  一位居民对记者感慨:“有家庭医生本是件很好的事,但不知道什么原因落实不到位。这样的话,签与不签,又有什么区别?”  医生:  人手不够实在忙不过来
  既然签了约,又有明文规定的服务内容,为何在执行中打了折扣?
  在走访的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实在忙不过来!”
  海曙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规定,辖区内有6万余名居民的,应该配备30名全科医生,但目前他们中心全科医生一共只有15人。而这15人不仅仅是签约的家庭医生,同时还要坐门诊,为辖区居民提供寻医问药、健康保健等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是‘多头领导’,摊派到的任务很多。”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样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街道自不在话下,有什么活动理所当然要参与;残联、计生委、疾控中心、妇联、爱卫办等部门,只要有需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必须’积极配合。”
  活多人手少,是甬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面临的困境。
  当然,也不排除有个别家庭医生弄虚作假成分居多,服务不到位。对于这种情况,相关单位通常都有着严格的奖惩制度。
  去年10月,海曙区白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除了两名不负责任的家庭医生,理由是:一个月不下一次社区,与居民的接触少之又少,在签约人数上弄虚作假。
  “家庭医生,就是要与居民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做好居民的健康管理。因此,绝不允许弄虚作假的情况出现。”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陈启涛说,他们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考核制度来约束家庭医生,每个月都要对医生服务对象进行抽查,若是查到有虚假情况,得不到居民认可的,就要实施末位淘汰制。
  当然,有些问题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层面无法解决的,比如刘阿姨反映的慢性病人配药量能否加大、一些特殊药物的使用等,需要制度层面自上而下的改革和推进。
  业内人士:  就医理念也成了障碍
  除了全科医生人手紧张、接待社区门诊都顾及不暇外,一些更深层次因素值得重视。
  觉得社区医生水平低,许多居民宁可排队、买号,也想上大医院看病。“这是个认识误区。”明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俞健华说,在欧美国家,很多居民看病首先会去诊所,由家庭医生作出诊断,遇到疑难或情况严重时,才会转至大医院。
  “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基本医疗,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完全可以承担。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这是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途径。”
  家庭医生缺乏吸引力,还因其受到的限制太多。在采访中,多名业内人士表示,宁波的家庭医生没有首诊权,病人可不受限制择医;社区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家庭医生只能开基本药物目录里的药,无法发挥能力,病人也不待见。同样,较好的检查设备只有三甲医院才有,而不像国外很多地区都有独立的检查中心,全科医生可以介绍病人到检查中心检查,病人依然留在社区。
  在家庭医生的服务项目中,向三甲等大医院提供转诊服务本应是最有“内容”的一条。但在采访中,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告诉记者,向医院转诊,往往仅限于有合作关系的科室,转诊也仅限于咨询病情、挂专家号,多不包括预留病床。且这种合作,也并非是硬性规定。事实上,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的能量,无法承诺为病人转诊的需求,这无疑又降低了家庭医生的吸引力。因此,居民主动了解、联系家庭医生的意愿并不强烈。
  帮办传声  小病不用出社区  坐等健康来敲门  之  宁波做法
  海曙推广“粉丝”式家庭医生制
  去年9月,“粉丝”式家庭医生制以一种全新的健康服务理念进入海曙区的千家万户。这种由社区医生在辖区居民家庭中挑选自己的“粉丝”,并签订协议,提供个性化的连续的健康服务,在我省尚属首创。
  以往,家庭医生被动“硬性”指派服务居民,居民参与健康管理的积极性并不高,这种“拉郎配”方式开展的健康服务效果并不理想,时常出现社区医生一头热、居民一头冷的局面。为此,海曙区卫生局于2011年在白云、西门、段塘、江厦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粉丝”式家庭医生制,通过医生主动改善服务态度、提升业务水平来吸引“粉丝”与之签约,推动健康服务入家庭。
  责任医生各显神通,以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为主,通过张贴签约告知书、门诊、社区工作室、家庭病床等多种形式寻找“粉丝”与之签约。除了对签约家庭的每一位成员的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外,还开展家庭健康评估等,对每一位成员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包括出诊、康复指导、健康处方、组建多种形式的俱乐部或自我管理小组活动、慢性病患者的全程健康管理等。
  白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陈启涛说,在融洽的医患互动中,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提升6个、7个百分点,老年人健康管理率提升近15个百分点。(董小芳)
  “1+X”助力甬上家庭医生
  今年8月,我市推出家庭医生“1+X”培训计划。根据规划,今后宁波家庭医生将在做好家庭医生的基础上,还要能担任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康复治疗师等角色,为市民提供全方面的保健服务。
  根据市卫生局下发的《关于继续加强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工作的通知》,到2015年,全市社区医院中75%以上的全科医师将接受健康管理能力培训,培训对象从面向社区医院的全科医师,逐步扩大到包括公共卫生医师和社区护士的全科团队。学员完成规定学时培训结业,参加统一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合格者将获颁相应的证书。
  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累计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292名,省级全科医师岗位培训4515名,省级社区护士岗位培训3472名。2011年以来,全科骨干师资培训120名,基层复合型公卫骨干培训65名,公共卫生人才培训180名,医技人员(检验、心电、放射、超声)岗位培训900余名。
  2012年,我市出台《宁波市基层卫技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实施方案》,将全市10500多名基层卫技人员纳入继续医学教育范围。目前,我市基层卫技人员培养培训各项工作处于全省前列,全市平均每万名城乡常住居民拥有全科医师5.85名、社区护士4.2名。
  通过“1+X”培训计划,我市着力培养一专多能型的家庭医生,使之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护人”、“医疗费用的守门人”、“卫生资源的调配人”,引导城乡居民优先利用社区医院资源,全面实施健康管理和引导城乡居民积极开展自我健康管理。(董小芳金晓东)  八面来风  大型医院一般不直接接诊病人  去医院看专科需家庭医生同意
  在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由社区全科家庭医生构成的基础医疗成为居民看病的首要选择,病人要去专科医院看病,通常需要征得家庭医生的同意。
  在德国,最高级的大型医院和中心服务级综合医院,并不承担门诊治疗任务,大量的门诊患者由社区或家庭医生承担。患者只能先去看社区医院或家庭医生,如有必要,再由社区全科医生开转诊单到专科医院或大医院就诊。这样就给综合性的大医院设立了一层过滤网,将一些得了简单疾病的患者在社区门诊就地消化,而对多数到综合医院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也大大节约了综合医院的人工、器械等成本。
  在美国,想要专科医生看病,一般要家庭医生同意,并由他预约好哪家医院哪位专科医生。病人去门诊以前,家庭医生一般已经将病情和一些资料告诉了专科医生。
  在英国,家庭医生通常可以为90%的患者解决难题。有资料显示,除了急诊外,患者去专科医院就诊必须经过家庭医生介绍。如果家庭医生觉得没必要,家庭成员是不可以“越级”就诊。另外,在英国,居民在参加医保时就会有指定的全科医生,医疗卡上有医生姓名、预约电话等,关系相对稳定。如不满意,可以申请换医生。
  (董小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