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10885|回复: 0

[帮办·家园] 帮办周刊100期 在我们一百期的历程里,这些百姓心声,都是我们情之所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31 11: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家庭教育:引导破解“负能量”】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各种以“动物之名”命名的派别近些年交错飞扬;家长与孩子的焦虑情绪,也在大幅上升。

  作为“人之初”的家庭教育究竟如何去做,越来越让家长感到困惑。

  2013年国际家庭日前夕,帮办记者围绕这一热点,专门进行了深入采访,并适时推出了《真爱还是错爱家庭教育需要反思》的专题报道。

  报道中,我们指出了当下甬上家庭教育的“5大”硬伤:

  只从家长角度出发的“为了孩子好”,正以一种“爱孩子”的名义破坏孩子的健康成长;

  “等不及”、“误不起”、更“输不起”的焦虑恐慌“造就”的“拔苗助长”,令不少孩子“累倒”在起跑线上;

  关注孩子是否“成才”的背后,往往忽略了孩子能否“成人”;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可供复制的成才之路。在家长的诸多教育行为中,“别人家孩子”式的比较,最被孩子“诟病”;

  “我很忙”的理由背后,是渐行渐远的亲子关系。当家长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更容易陷入电脑、游戏等构建的世界。等家长意识到问题,又一味地把问题抛给心理咨询机构,想寻求立竿见影的“药方”时,结果发现,问题的症结在自己身上。

  有了问题,并不可怕。因为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努力的方向与希望。

  会同市教育局,我们举行了一个特别家长会,来自众多行业的家长代表以及教育界人士,就“家庭教育讲用心也讲智慧”畅所欲言,纷纷从小切口入手,讲述自己的经历、经验和感受。

  《给孩子最好的财富是身体力行》、《课外培训三大事项需思量》、《家长的淡定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如何与孩子沟通》、《要不要给孩子配置手机》等短小生动的稿件见报后,不少家长觉得亲切又实用。

  在孩子参加校外培训这一社会热点上,帮办记者又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发现乱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多头管理致使监管缺位,为此专门采写了深度报道,指出“严管同时能否不搞审批‘一刀切’”。

  作为小班化教学,如古筝等个别乐器类的培训项目,根本不需要建筑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如此大的办学场地。适当降低这类项目的审批条件,势必会吸引一些想加入“正规军”的机构加入,从而在根源上有效遏制市场乱象。同时,在确立一个独立牵头部门的基础上,综合各部门和社会力量,建立起联合整治长效机制。

  宁波能否在此“破冰”,我们将持续关注。(王佳)

  【公共自行车:已来到我们身边】

  在城市交通日益拥堵的今天,人们迫切需要一种相对经济、快捷而又安全的交通工具———公共自行车。

  前几年,宁波中心城区的公共自行车服务体系建设“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帮办周刊对此深表关注。

  2012年秋,记者赴宁海采写了《县级城市发展公共自行车服务体系看看宁海怎样“吃这只螃蟹”》一文。文章见报后不久,市交通部门有关人士就联系了帮办记者。原来,那时宁波主城区的公共自行车出租系统建设方案正在酝酿中,交通部门想借助本报帮办平台向读者征求金点子。

  2012年11月7日,帮办周刊在头条位置刊发《国内城市纷纷上马民间呼声年年不断宁波发展公共自行车您怎么看?》一文,向读者抛出如下问题:

  您认为现阶段宁波中心城区是否有必要发展公共自行车出租系统?

  您认为什么样的公共自行车运营模式才是最适合宁波实际的?

  您认为公共自行车的站点建设用地该如何解决?

  您认为怎样的站点布局方式才是最合理的?

  您认为公共自行车管理养护难、运作成本高的难题该如何解决?

  您认为什么样式和颜色的公共自行车最适合宁波这座城市的风格?

  此文见报后,引起读者强烈反响。在接下去的两周里,许多专家和读者通过帮办平台,积极为宁波发展公共自行车建言献策。

  11月14日,帮办周刊在《因地制宜选择公共自行车运营模式》一文中,摘登了专家和读者的建议,继续为公共自行车“鼓”与“呼”。

  11月21日,帮办周刊继续刊登后续文章《市民热议公共自行车租赁建设》,指出:“作为‘公交优先’战略的重要一环,政府应对公共自行车建设给予更多政策扶持。”“公共自行车作为一项长期而重大的民生工程,要与城市整体形象相匹配,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在采写这组文章时,帮办记者了解到,2012年底,市交通部门正在起草公共自行车交通体系建设和管理总体方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记者乐观地估计:“公共自行车进入宁波主城区,破冰会有时。”

  转眼到了2013年春天,一个好消息传来:“宁波主城区首批公共自行车将于9月底前投放。”作为去年市政府十个民生实事项目之一,我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分近中远三期分步实施。到去年年底,600个网点15000辆自行车的投放任务全部完成。短短3个月里,全市已经办理公共自行车租赁卡5万余张,总租车量100万余次,日最高租车量2.8万余次。

  (王芳)

  【垃圾分类:小习惯造福大未来】

  也许您并不知道,在我们宁波,仅中心城区每天收集处理的生活垃圾就有4000吨左右,全年就是150万吨。如果收集面覆盖至全部乡镇、农村,这个数字还会大幅增加。这还不包括餐厨垃圾、工业垃圾、建筑装潢垃圾、废旧电子器材及医疗垃圾等危险废弃物。

  如此巨量的垃圾,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影响市容环境,影响日常生活,还会危及城市的未来,危及后代子孙。如何有序、高效、无害化地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城市管理者、市容环卫行业、终端处理企业与环保人士一直在努力,但还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其中,最大一个焦点是老百姓要逐步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2012年11月21日,“帮办周刊”策划推出了特别关注“垃圾分类管理”,并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持续报道。

  《社区垃圾变废为宝有点难?》从社区实际出发,列举垃圾分类的尴尬现状,我们重点报道了宁波大学关于垃圾分类的成功实践。同时,向社会报告:八成市民期待垃圾分类。

  《三座大山让垃圾分类步履艰难》介绍国内外优秀案例和做法,并摘登一位读者的肺腑之言:垃圾分类莫畏难,再难的事只要肯做一定做得好!

  《政府要常抓不懈市民要养成自觉行为习惯》收集读者反馈,掷地有声地回应首篇报道:只要肯坚持,循序渐进,垃圾分类其实不难。

  2012年12月25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工作实施方案(2013—2017年)》,宣告宁波正式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2013年,围绕如何科学进行垃圾分类,我们继续做好服务文章,先后采写《宁波生活垃圾分类蓝图绘就》、《我市将试行废旧衣物回收》、《当习惯养成垃圾分类其实不难》。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5.8万户家庭加入使用双拼垃圾筒和厨余垃圾专用袋的行列。(易鹤)

  【民间公益组织:我们相伴同行】

  在宁波,活跃着许多民间公益组织。他们积小善为大善,用拾遗补缺的爱,为弱势群体带去实实在在的帮助。这些草根微公益在满足社会差异化需求领域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也为市民参与公益服务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通道。

  对民间公益组织开展的各类有特色的帮扶活动进行客观而及时的报道,是帮办周刊关注草根微公益的主要形式。

  去年10月,余姚等地遭遇百年一遇的水灾,我市的民间公益力量以最快的速度募集各类救援物资,克服重重困难运抵抗灾第一线。他们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将被洪水围困的居民转移到安全地带,或将各类生活必需品递送到灾民手中。帮办记者先后采写了《爱心暖流涌动不歇———本市民间公益团体救灾进行时》、《民间公益力量与爱同行》,反映我市草根微公益在大灾面前表现出的难能可贵的社会责任感。

  根植于民间的互助意愿、志愿精神、公民意识和善举善行,是我市民间公益组织生生不息的根本动力。然而,民间公益组织如何改变定位模糊以及服务内容的简单重复?如何在维持正常运作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如何通过专业化和精细化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这些都是帮办周刊成立两年多来一直在探究的话题。

  另外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民间公益组织的身份认证。因为之前对社团组织的登记门槛较高,2012年之前,我市绝大多数民间公益组未经过注册登记。当年11月,我市出台《关于公益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的若干意见》,在省内乃至全国率先为公益类社会组织“松绑”。但是因为自身运行还不够规范等原因,不少民间公益组织在办理注册手续时仍困难重重,帮办周刊又及时刊发《政策“松绑”之后公益组织注册当如何》,为民间公益组织提供政策解读。

  在平时的敬老助孤残等志愿服务中,我市各家民间公益组织常常声气相通,互为援手。去年“菲特”台风来袭,经帮办周刊搭建的临时信息平台,他们在救灾第一线进行了更加紧密的合作,在各自派出义工赶赴灾区救援的同时,又及时将当地的需求信息通过临时信息平台与其他公益组织共享,以便让公益伙伴的救援开展得更有效。(王芳)

  【邻里之间:巧解“一地鸡毛”】

  都说百万买房,千万择邻。房子买得顺心了,没有好邻居,日子一样艰难。

  自“帮办周刊”创刊以来,在社区走访中,我们不时会碰见社工为调解邻里纠纷忙碌奔波,纠纷形形色色:楼上楼下因“脚步声”相互“斗法”;每天接受几小时的钢琴“轰炸”,忍无可忍;底层开饭馆,油烟太大,门窗紧闭;楼道内堆放杂物,影响通行……

  相邻纠纷类型也不断翻新:一个一梯两户的高档小区,门对门的两家,一家在门口安装了一个监视器探头。装探头的主人称,自己是为了防盗;对门人家不乐意,认为对方探头可照到自家门前,岂不侵犯到个人隐私?

  “别小看邻里间‘芝麻大’的矛盾,倘若处理不好,可能会引发大纠纷。”

  2012年11月,我们专门将目光投射于小区相邻关系纠纷,盘点了排水、采光、噪音等纠纷类型,关注到相邻权诉讼、举证审理均存难点的现状,而法院一纸判决后,还可能遭遇执行难。

  “要想真正解决矛盾,调解才是上策。”

  宁波在处理邻里关系方面是有经验的,有“邻里节”,也有“小区公约”。不少社区还设有专门“工作室”,由调解高手“坐镇”,巧解“一地鸡毛”。为此,我们还开出了“社工日志”栏目,讲述化解邻里纠纷的小故事、小技巧。

  北仑柴桥街道芦南社区,在社工的全力撮合下,酒窖仓库的房东跟22户邻居签订协议书,就解决仓库改造与顾及旧楼安危达成最终谅解,房东还给了每户人家一定经济补偿。

  慈溪浒山街道南孙塘社区,一幢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楼房,因“漏水”造成家中财物损失,楼上楼下两户居民矛盾激化,社工引入第三方,巧妙劝解,最终双方各退一步,确定4500元的赔偿金额,并主动握手言和。

  当然,化解邻里纠纷,不能仅仅靠事后“干预”,更需双方当事人的自律、理解与宽容。“帮办周刊”不时发出倡议:让一让,三尺巷,想要拥有好邻里,自己首先学会做个好邻居。

  (王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