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7866|回复: 0

公益行业人才培养需要“下基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7 08: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节前,一位广东地区新成立公益组织的项目负责人在QQ上问我,他们机构应该做什么,公益项目要从哪里做起。该人士告诉我她是机构的唯一员工,我问起她机构的定位,她基本上是一问三不知。最近,我加入了北京一家支持性社团,这家社团据称有100多家机构会员,开展活动一年多时间了。我参加该社团活动不多,然而仅从管理组开会一件事情就能看出,其活动质量和效率需要提升的空间很大。由此,我不禁想到“公益行业的人才培养”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当然,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公益人才培养实在是个系统工程,不是千言万语能够说得清楚的,更不是三年五载能够解决的。
       这里,我只想从个人经验、从微观层面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公益行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下基层”,这里的“下基层”主要是指:
       要大力加强中层管理者和一线员工的培养;
       人才培养要贴近机构和个人的需求,注重实用性;
       人才培养资源要从北京、上海“下”到二线以下的城市和农村。


       一、要大力加强中层管理者和一线员工的培养


       2014年9月第三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展示交流会上,南都基金会等8家机构联合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发布了《2014中国公益行业人才发展现状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人才培养计划覆盖近三成从业者,获广泛认可。在受访者中,29.4%曾参与过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其中:高层管理者占38.8%,中层管理者占29.9%,普通员工占17.4%。
       4月份,公益慈善论坛发表了一篇题为“国内公益慈善人才培养项目/机构大盘点”的文章,显示现有的34个人才培养计划/机构中,半数以上定位在公益领袖及高端专业人才(公益慈善管理硕士、博士)的培养,而少有关注普通员工能力培养的。这也从人才培养服务提供方的角度,印证了这一问题:现有的公益人才培养项目/机构,集中在中高层管理人员,严重忽视了基层员工。
       应该说,公益行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是全方位的,当然也包括公益领袖的培养。然而,一个行业、一个机构要发展,单一强调高端人才的培养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是会出问题的。以前,我们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但高铁时代这句话已经不适用了,动车、高铁之所以比传统的火车快,主要原因是动力装置分布到了列车的不同位置,而不是集中在车头。公益行业、公益组织的发展同样如此,高管能力再强,如果中层管理者和基层员工不能担起他们份内的职责,机构的战略、计划就无法落实到行动,无法转化为成果,机构也就无法可持续发展
       据我了解,不少高管面临这样的局面:有强烈的“孤独感”,感觉与团队“距离太大”(眼界、理念、能力)、“带不动”;分配给不同岗位员工的工作,常常有不能按时保证质量完成的,最后都得由一把手“兜底”,于是高管“顺理成章”地成为机构最忙最累的人;面对突发事件,高管还要充当“消防队员”的角色(《报告》中显示:35.5%的高管认为工作强度非常大)。长此以往,员工没有成就感、能力得不到提升,高管也会出现职业枯竭现象,对机构目标的达成、团队效率和氛围、队伍的稳定性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这其中,当然不能排除高管自身的能力问题,然而中层管理者、基层员工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也是重要的原因。
       中层管理者是机构的中流砥柱,他们是机构战略的执行者、战术的制定者,是高层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桥梁,他们负责本部门目标的实现、团队的建设和员工能力的培养。基层员工在组织中是执行者的角色,主要体现在自我管理和团队协作上。一个机构要完成目标和使命,需要依靠每一位员工尽职尽责、团结协作。
       所以,中层管理者和一线员工的能力培养,与高管一样重要。


       二、人才培养要贴近机构和个人的需求,注重实用性


       《报告》显示:83.1%的公益组织为员工提供或购买过提升岗位技能的培训,49.7%的培训是其他机构提供的无偿培训。如此高比例的免费培训,在减轻公益行业人才培养成本的同时,也带来了某种程度的弊端:
       1、 存在参与者“被培训”的现象:
       因为是免费培训,参与机构和个人不必掏腰包,于是导致参与者“蜂拥而上”。常常是机构管理者认为本机构有培训需求,于是指派一名或几名员工报名参加培训,但员工往往认识不到培训对于机构和个人的重要性,感觉自己“被培训”,具体体现在:参与者消极被动、投入程度低,培训对于该参与者个人成为变相“休闲”,参与者本人及所在机构收获了了,影响培训整体氛围,更主要的是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
       2、 部分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由于不同机构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开展的业务活动分属不同的领域,其人才培训需求差别很大;即使同一家机构,不同岗位员工的现状和培训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开展一期人才培养活动,主办方前期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很多,也非常重要,包括:确定(或筛选)培训机构及对象、人数规模,了解培训对象(机构的和个人的)需求,选择高质量的培训师资,根据培训对象的需求与培训师反复研讨培训主题、内容和形式等等。只有主办机构真正以参与者的需求为中心,前期准备做细做到位,才能保证培训目标和效果的达成。
       因为种种原因,公益行业开展的人才培养活动难免差强人意,比如:该筛选参训人员的没筛选,该了解培训需求的没了解,少部分培训的内容“假大空”,或者只是为了完成项目“任务”而应付,更有甚者找来的培训师既无专业经验又无培训能力……做人才培养的机构如此表现,真不知他们该如何向资助方和参与者交代!!
       公益行业资源缺乏是不争的事实,人才培养的资金并非直接用于服务受助人群,争取到很不容易。而如何使这来之不易的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价值,是资助方、人才培养机构和受训机构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关于人才培养的内容,根据《报告》:筹资、公关传播、人力资源岗位表现与管理者需求的差距居前三位,第四、五位分别是行政和志愿者管理。也就是说,筹资、公关传播、人力资源这三个发展性岗位技能的提升是社会组织普遍的、紧迫的需求。
       正如前面所说,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机构,其人才培养需求是不一样的,比如对于初创阶段的机构,项目管理能力、志愿者管理能力关系到项目实施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于相对成熟的机构,筹资、项目管理的能力应该有了一定的成长,这时候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就显得很重要,因为它将决定机构人才梯队的建设能否促进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对于专业知识之外的通用管理培训,可以借鉴企业的经典培训课程体系,例如: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管理能力训练计划(MTP,Management Training Plan)等。当然,理论和方法要与公益行业的实践相结合。


       三、人才培养资源要从北京、上海“下”到二线以下城市和农村

       目前,国内公益行业人才培养资源分布极其不均衡,人才培养机构、师资、项目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这两个一线城市。二线以下城市、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甚至像广东、江浙、“珠三角”这类经济发达但公益事业刚刚起步的地区,人才培养资源普遍很匮乏,影响当地公益事业的发展。据我所知,有些地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资金发不出去,原因是公益组织开展服务的能力太弱。
       这一现象也提醒关注公益行业人才培养的机构和有识之士,应该把更多的资金、人力投入到北京、上海以外的更广阔的地区,包括鼓励和扶持这些地区成立本土人才培养机构,支持北京、上海的人才培养机构成立分支机构,在当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人才培养项目和活动。

       参考资料:
       1、网络:《2014中国公益行业人才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2、公益慈善论坛:国内公益慈善人才培养项目/机构大盘点

来源:公益慈善论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