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6604|回复: 0

畅想人人公益的中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4 21: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将善的能量聚沙成塔

  畅想人人公益的中国

  2012年2月29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公益论坛在北京香港马会会所举行,来自媒体界、公益界和企业界的众多人物济济一堂,激扬论道,指点方圆。

  这里是“第四届中国公益新闻年会”,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公益文化传播与交流平台,是由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央广都市传媒以及公益时报社共同搭建起来的。

  这是第四届公益新闻年会,和以往一样,每一年的议题都紧密地结合公益慈善领域的大趋势,希冀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推动着政、企、民多方广泛实践公益慈善的热潮,加速中国公益慈善领域的进化。

  论坛也是公益。因为在这里,媒体工作者们希望,用自己的声音促进人人公益,改变周围的世界,改变每一个人;公益组织则希望通过推动建立公益的媒体评价模式,来宣传推广中国公益的理念,推动中国公益文化的传播以及健康的发展;企业主体也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校验自己CSR的实践成果,加强业界互动。

  观点激荡,语词交锋,但是大家心中的愿景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畅想一个人人公益的中国。

  媒体新突破

  在过去的一年里,一系列公益事件将公益与媒体的力量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使二者越发密不可分。只有依靠媒体将本身微小的一个个公益事件放大并传播,公益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从2011年公益事件的媒体传播路径当中可以看出,公益组织与媒体的良好对接、媒体从业者的迅速反应和深入挖掘能力以及新媒体平台的应用,都为这项全民参与的事业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微博打拐充分发挥了草根的力量,同时也将社交网站多维空间效应引入到公益领域;郭美美、卢美美、小益益等一系列事件经由社会化媒体爆出、公共媒体深挖之后,使得慈善机构的改革与透明化成为头等大事。至此,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和个人,逐步形成了依托于媒体平台展现成果,推动变革,深化思考,倾听声音的习惯,而对于身处媒体平台之上的每一家媒体机构、每一种媒体平台以及每一位媒体从业者来讲,如何做到真实客观地呈现公益事业的进程,如何利用媒体创新更有效促进公益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正与负如何抉择?

  不论是参与公益新闻年会的嘉宾,还是一直关注中国公益事业的各界民众,都能够很容易的发现,2011年媒体力量对于公益事业的深层次影响有增无减。与这种影响共存的还有企业与公益领域合作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强,不同公益事业中的热点此起彼伏,信息公开、投资方式、执行效率等集体性的挑战日益突出。这其中,媒体起到了重要的杠杆作用。如何实现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的平衡,监督、批判与爱护、帮助的平衡,抑制不良取向与树立良好形象之间的平衡,都是媒体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媒体质疑的底线是什么?打压个别基金会的不正之风会不会殃及其他真心发展慈善事业的机构组织?”这是不少基金会在面对“郭美美”等事件爆发之后的心声。例如由福建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以股捐的形式创建的河仁基金会秘书长张银俊便认为,目前媒体对于基金会的报道“不是很好”,她指出,媒体应该是扶正祛邪,强根固本,要看到时代的大趋势,应该更多地相信中国人的智慧与爱心。“基金会现在正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老的基金会正在快速地发展,需要通过变革来赶上这个时代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媒体要有耐心,给予它们成长的时间和机会。”

  新媒体影响公益

  网络时代造就的新媒体平台为媒体对公益的审视与监督提供了更多快速便捷的信息来源,也使得遍布于社会各界的人民个体成为媒体力量以及公益事业的一部分。

  “微博打拐”可以说第一次令整个社会意识到了微博的公益效力,也引发了其后一系列的“微公益”行为。“这就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力量。”腾讯互联网研究中心的刘畅在会议讨论中表示。

  新媒体的技术性,把原本做公益自上而下的方式完全颠倒过来,变成所谓的从下往上,这些新技术包含更多易传播以及实用的功能,扩展了公益事业的汇集性,全民都得以了解、评判,更重要的则是参与其中。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新媒体急速发展、信息膨胀的今天,媒体在舆论传播中的客观公正的导向则显得更为关键。全民皆为公益事业的参与者,同时也都是传播者,那么去伪存真、善意解读每一个公益慈善事件,便成为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正如公益时报社社长刘京所言,媒体在报道的时候,对任何一个公益案例的剖析,如果能真正到位,才能真正做到解读善意中国,这样的解读,需要凝聚所有传媒的共同力量。(本报记者 张逢  摄影/本报记者 刘建民 牛宏超)

新闻来源:专题:第四届中国公益新闻年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