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8088|回复: 0

[雷锋精神]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有勇气就会有奇迹—西店女大学生胡惊雨新疆支教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15 22: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198998_943583.jpg

  和新疆孩子在一起,是胡惊雨(后排右三)最开心的事。

  每个人,不管多普通,都有梦想。区别或者只在于,你敢不敢做个追梦人。22岁的宁海女孩胡惊雨无疑是个有勇气的人,因为7年前的一句承诺,她在大学毕业实现安稳就业后,毅然辞职只身前往新疆支教一年。在她的支教时光即将结束之际,她满怀着对当地孩子的爱发起了“沙漠孩子寻海梦”公益项目,用自己微薄之躯努力发声,集合社会之力帮助生活在沙漠边上的孩子们完成一次看海的梦想。

  我相信,真正的梦想绝对来源于最平常的生活。梦想支撑了我们的世界,也创造了我们的世界。因为有梦想,使普通人不再平凡,让常规人生更加精彩。胡惊雨这个看似平凡的女孩,也因为她的梦想出现在了大众视线里,为更多人所熟知。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网、新浪、搜狐、网易……全国各大媒体频频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个“90后”女孩。日前,记者通过QQ采访了胡惊雨,听她讲讲新疆支教的故事。

  梦想开始的地方

  胡惊雨是土生土长的西店人,和新疆结缘要从2003年说起。那一年,她的父亲胡银昌到喀什市塔什库尔干县工作。自此以后,还在上西店中学的她有空便常望着地图上那块名叫新疆的地方思念父亲。有一次,她看了一部电影《微笑的螃蟹》,讲的是宁波小姑娘金小娅和爸爸来新疆度假,与新疆孩子彼此由陌生到熟悉最后成为朋友的故事。淳朴善良的新疆孩子,美丽迷人的新疆风景,给胡惊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她萌生了去新疆的想法。

  2005年暑假,胡惊雨同家人一起去喀什看望父亲,并在那结识了来自新西兰的支教老师司棣华。“在一所中学门口看到一张单子,说有新西兰的老师在教暑假班英语,我就去听课了。”胡惊雨说,“司老师用纯英语授课,课堂上玩游戏、看图片,把教学开展得特别生动,答对问题的孩子还有小礼物。去听课的学生越来越多,课堂里总是充满笑声。”

  胡惊雨后来才知道,司棣华是利用暑期额外给学生们补课的,其实她平时也坚守在帕米尔高原支教。在胡惊雨即将返回的前一天,两人依依惜别,司棣华对她说,这里的孩子需要英语老师,如果有一天时间允许,她希望小胡能回到这片土地,给孩子们讲一讲外面的世界。“外国人都能到中国支教,我为啥不能?!”当时,胡惊雨暗下决心,毫不犹豫地说:“那我大学毕业以后,就来这里支教。”

  就这样,胡惊雨在心里埋下了一个“支教梦”。
毅然辞职去寻梦
  2010年9月,胡惊雨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国际商务管理专业毕业后,进入宁波英孚教育工作。工作待遇挺不错的,不仅有4万元的年薪,还有出国培训的机会。但小胡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在任职8个月后递交了辞呈,毅然踏上了新疆支教之路。

  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说起小胡,宁波英孚英语海曙校区执行校长曹丹旦满口称赞。“当时准备录用胡惊雨时,就有同事担心,觉得一个应届大学生,家境还非常不错,担任的又是细致繁琐的教辅工作,很可能会出现工作不踏实、不定性的情况。”曹丹旦告诉记者,“考虑到她有4年多给外国人教汉语以及给国内学生教英语的实战经验,我们最终还是决定录用她,而她后来的工作表现,完全扭转了同事们对‘90后’的印象。”

  曹丹旦说,胡惊雨对待工作十分积极主动,做完自己的工作之余,还会到其他办公室询问同事们还有什么工作需要帮忙。而更为难得的是,小胡做事非常踏实。当时,她打算2011年9月去新疆支教,在当年3月份就向学校报备,为的就是让学校有时间找到接替她的老师。

  胡惊雨是学校里第一个去新疆支教的老师。当时,同事们对她放弃这么好的待遇去边疆支教,还是很惊讶的。“虽然当时我们和她签了2年的合同,同事们对这个勤奋活泼的年轻女孩很不舍,但支教是好事情,所以我们决定放行。”曹丹旦说,“这么好的一个孩子,我们都很喜欢她,我也希望她支教结束回到宁波后,还能到我们英孚教育来当老师。”

  哭求母亲盼圆梦

  胡惊雨要去新疆支教!消息一经传开,她的大学同学胡梦瑶一点都不惊讶。“这位老同学很有爱心,也很稳重。既然答应去新疆,就一定会去。”在她的印象里,胡惊雨时常记挂着去新疆支教的事。爸爸胡银昌也表示支持,“尽管她年纪比较小,但成熟稳重,做事有条有理,答应人的事情一定办到。”

  这事却叫她的母亲张小娟十分意外,心生纠结。“2005年时她在喀什认识了司棣华,回来就对我说,等她读完大学后就去新疆支教,当时我觉得那还是很遥远的事情,就随口敷衍了一句‘好的’。”张小娟说,“没想到,她大学毕业工作没多久,真的就和我提起去新疆支教的事情。”

  张小娟说,他们夫妻俩都是做生意的,家里的经济条件还算可以。胡惊雨从小就很独立,读小学时就已会做家务了,父母都不怎么为她操心。“她从小就是自己照顾自己,在上海读大学时,她还给外国人做中文家教,当时一个月能赚一两千元,读大学的生活费都是她自己挣的,我和她爸对她都很放心。”

  可再放心,孩子要独自出远门,身为母亲的难免牵肠挂肚。“说实话,一开始我真的是坚决反对,你想想,一个女孩子家跑那么远,太让人不放心了。”张小娟告诉记者,那段时间,她想了很多办法,想让女儿放弃支教的念头。“我曾提出一个变通的办法:她的日常开销都由我包了,她可以把自己的工资省下来与新疆的孩子结对。”张小娟说,“不过,我女儿还是拒绝了。”

  母亲投的反对票让小胡很苦恼,但她没有就此放弃。“有一次,女儿晚上特地找我谈心,让我最终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张小娟说,“那天晚上,女儿说了很多关于她了解到的新疆当地孩子的情况,希望我能支持她一年。女儿边说边哭。当时我想,女儿这么小就有这样的善心,不能因为我的私心,而让她的心不快乐。我对女儿没有要求,只希望她能活得快乐。”

  梦想成真正当时

  2011年9月,胡惊雨终于踏上了驶向新疆的列车,奔向那个号称“火州”的地方——鄯善县达浪坎乡。才下火车又上汽车,一路的颠簸让胡惊雨疲惫不堪,可一踏进达浪坎一中(又称达浪坎玉书中学),孩子们的热情却像一支火把,点燃了她的激情。

  达浪坎一中有13个班级300多名师生。除了胡惊雨,所有师生都是维吾尔族,她被安排负责8个班级的英语教学。“到学校第一天,学生们就从家里给我带来了葡萄和点心,还给我端来了水喝,我所有的疲惫和不适突然间全没了。”胡惊雨说。由于和学生们的年龄相差不大,不到一周胡惊雨就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孩子们还为她起了维吾尔族名字“玉尔吐斯艾”(“星月”的意思)。

  远离家乡,饮食、气候、语言等等,胡惊雨还是会有些不太习惯。在小胡看来,最大的困难就是语言上和学生的沟通。发音不准、声调不对、语法基础差……刚开始上课时,胡惊雨常常被学生的话搞得一头雾水。为了听懂学生的话,她只好找汉语说得相对较好的学生当翻译,有时甚至用手势来表达,她连猜带蒙来解读学生要表达的意思。“这样的日子大概持续了一个星期。”胡惊雨笑着说,现在,她可以不用翻译,轻松地和每个学生交流了。

  支教生活虽然简单,但并不枯燥。“工作很累,有时累得喘不过气,但看到孩子们的可爱,就不累了。”胡惊雨说,“他们底子薄,我就家访给他们补课,他们都很聪明,成绩上升很快。”课堂上,孩子们叫她“胡老师”;课堂外,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姐姐”。

  “一个富庶省份的女孩,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新疆支教,没有工资,从未给学校提过任何要求,对学生就像对自己的亲弟弟、亲妹妹一样。”达浪坎一中校长斯迪克·尼亚孜评价胡惊雨是“我们学校最优秀的老师”!

点滴感动在心头
  交谈中,胡惊雨多次提及,在这儿,她常常被这些可爱的学生感动着。刚来那阵,小胡一堂课连着一堂课上,几天下来嗓子哑了,加上有些水土不服,不久就病倒了。等她去县城看完病回到学校,发现办公桌上放满了学生写给她的小纸条。“老师,您去哪了?听说您生病了,您不会离开我们吧。”“老师,我们都很想您……”胡惊雨一边回忆一边说,“孩子们平时很腼腆,但其实很热情,每天都会有同学给我写小纸条,有的是问问题,有的就是一句感谢的话。”胡惊雨告诉记者,这样的小纸条已经满满一抽屉了。

  得知她喜欢吃米饭,就有学生从家里带来抓饭,悄悄放到她的桌上;夜里怕她一个人睡觉害怕,班里的女生就拉着她去女生宿舍一起睡觉……说到这些,胡惊雨停顿了几秒,电话中的声音有些颤抖。“吃完饭,看到我在洗碗,女生好几次从我手里抢碗,帮我洗。”胡惊雨说,虽然她是一名内地支教老师,但孩子们对她非常热情。前几天,这些孩子省下平时吃饭的钱,凑了二十几元买了一只手表送给胡惊雨。这对她来说,是一份多么珍贵的礼物啊。

  由于学校宿舍紧张,胡惊雨打算搬到学生家住。得知这一消息后,很多学生都邀请她住到自己家去。后来,胡惊雨选择了离学校较近的一个学生家。“那个学生的父母对我特别好,经常做饭给我吃,把我当成了他们的孩子。我最爱吃他们做的拌面和南瓜羊肉包子了。”胡惊雨说。去年古尔邦节那天,小胡应邀到一个女生家里去过节。“他们拿出羊肉、大盘鸡,还有很多干果、甜点,差不多是用他们家最好的东西招待我。”胡惊雨说,“当天天气特别冷,我冻得有点发抖了,看到我的样子,那个学生的妈妈不停地给我搓手,一边搓一边说,手怎么这么冷,你要好好照顾自己。暖了好一会儿,才去烧饭。”胡惊雨说,她当时特别感动。

  内地孩子看海梦

  在达浪坎乡支教的日子,让胡惊雨感受最深的除了当地人的善良和淳朴外,就是水资源极度匮乏。与满眼绿色的宁波相比,达浪坎乡显得非常干燥。干旱龟裂的土地,漫天无尽的风沙,以及那望不到边的戈壁沙漠构成了这里的一切。“这里水资源极度缺乏。乡里只有人工挖的小沟渠。大家用的水是地下井挖出来的再流入到沟渠里。”胡惊雨说。因为缺水,洗澡成为她最头疼的问题。学校没有浴室,她只能自己接水在房间里擦洗一下。到达浪坎乡的头一年,胡惊雨只经历过一次下雨天。

  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中,她更为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对水的渴望。“当地的孩子告诉我,他们一年只能看到一两场雨,水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宝贵的。一次,这些孩子在我的电脑上看到大海的照片,一朵朵浪花,看得都不舍离去……”胡惊雨回忆道。这是哪里?怎么这么美?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水?学生们问的问题很单纯,却让胡惊雨不知该怎么回答。大海对于她这个生长在海边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可是对于生长在西部沙漠地区的孩子们,那似是一个遥远的梦。“我总是问孩子们,你们的梦想是什么,除了对未来职业的期许,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答案:看一次大海。”

  胡惊雨告诉记者,她的学生中大部分只去过吐鲁番,就一两个学生最远去过乌鲁木齐,其他地方都没去过。当地人靠种葡萄跟棉花谋生,近几年种葡萄效益不好,因此经济条件普遍不好。“我去过几个贫困学生的家里,真的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一间用泥堆砌的房子里只有一大一小两张钢丝床,小钢丝床上连垫被都没有。像样的电器就是一盏灯,一个吊扇。”胡惊雨说,那天他们看了照片后,她说如果有机会一定会带他们去看海。孩子们听了非常兴奋,都跑回家,告诉了爸妈。“后来我意识到,我这么一说,孩子们都会当真。既然已答应他们,那就一定要做到,像当初我答应司棣华,一定要来新疆支教一样。”胡惊雨说这话铿锵有力。

  于是在教书之余,胡惊雨在网上发起了“沙漠孩子寻海梦”的倡议,她希望在自己支教期满离开时,能带着这里的孩子坐上火车到家乡亲眼看一次大海。在广大网友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鼎力支持之下,项目经费目前已全部得到落实。今年7月初,胡惊雨将陪同她的15个新疆学生一圆看海梦。这个7月,已成为了这些孩子们心中最值得期待的夏天。

  说起当初为何发起“沙漠孩子看海梦”公益项目,胡惊雨说,“我自己花了十年的时间来实现我的支教梦想,而对于他们的大海之梦,我不忍心看到另一个十年。”

  在胡惊雨看来,司棣华是改变了她一生的导师。为了兑现对她的老师的承诺,胡惊雨在双十青春年华,远赴千里之外的新疆支教。一学年至少40周,一周至少12节课。这一年,胡惊雨用近500节课书写青春赞歌,放飞梦想。而在她即将离开前,她又用心出力让孩子们实现看海的梦想。没准在这些孩子的心里,胡惊雨也播下了一颗爱的种子。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但,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会更显珍贵。你也有梦想吗?让我们一起从梦想开始,同做幸福的追梦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