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5665|回复: 0

[公益人物] “侠女”汪永晨走江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9 20: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侠女.jpg

人物简介

汪永晨,1954年7月生于北京,祖籍安徽。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系。

1986年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从1988年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96年创办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1999年获中国环境最高奖“地球奖”,并将所获奖金2万元人民币捐给中华环保基金会,设立“绿家园教育基金”。

2006年开始组织“江河十年行”,持续关注中国江河及生活在江河两岸的原住民;2007年组织15个城市的记者与NGO共同开创“绿色记者沙龙网”。2008年9月当选美国《时代/CNN》2008环境英雄,2008年12月获得人民网“改革开放30年环保贡献人物”荣誉称号。

她是一位记者,也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她从不追求独家猛料,有什么新闻都喊上同行一起,以最大限度曝光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她是汪永晨,一个精力充沛的人,同时也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从小到大,骨子里的“侠气”支配着她的思想和行为,让她成为了一位在媒体圈和公益圈“行侠仗义”的人。

18年前的春天,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的汪永晨到美国采访。从旧金山到硅谷的一段路上,她看到了一派田园式的大好风光:大山脚下的尖顶小屋,袅袅炊烟,满地的绿草与野花遍布,小河流水……正是这一年在中国,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工程正式动工修建,而在此之前的40多年里,中国每年建成投产56-420座水坝,1994年以前,中国始终占据着世界大坝建设数量的首位。

大坝工程上马,意味着农村被破坏,看到外国绿水青山一刻,汪永晨感到很委屈:人家的郊外这么美,过着这么悠然自得的生活,而我们的国人呢?想到这个反差,汪永晨禁不住当场哇哇哇地哭起来。“somethingwrong?”旁边一个外国人看到她哭,禁不住问。

张鸣的一篇博文曾经这样描写汪永晨,“认识她的人都知道,汪永晨爱笑也能哭。”2006年,为了推迟怒江上的开发工程,汪永晨玩命似地四下呼吁,联动媒体。最后,当在怒江山谷疲惫行走的汪永晨,得知大坝缓建的消息时号啕大哭。

标志性“大哭”之下是真性情的流露,汪永晨坦承自己是个爱打抱不平的人,这种有点像“女侠”的性格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形成。

“死磕”的“疯子”

上中学那会儿,老师对她可“头疼”了,“汪永晨,怎么每次打架都有你。”汪永晨一听,觉得冤枉,忙向老师解释着,“不是我要打架的,是别人叫我去,我就冲上去了。”别人打架,都会叫上她帮忙,因为她见不得别人受欺负。

“很多东西都是骨子里的,”她说,“我同情弱者,他们因为水电开发,因为污染,沦落为最穷和最无助的人,我要为他们说句话。”2006年,汪永晨和志愿者们到怒江小沙坝做100个村民的调查。因为修坝,小沙坝的村民们被迫从原来很富庶的地方搬到一个新村,没有院子,不能养猪、羊和牛。过往村民们种一棵芒果树的年收入是400~500元,政府只给他们赔偿200元/棵就算完了。

调查之后,汪永晨马上就和怒江项目“拧”上了,联名21家环保NGO在北京共同呼吁,提请有关部门公示怒江水电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相关信息,作出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决策。“人家原本是最富裕的一群人,现在倾家荡产,我不能看着不管,既然认准了就得把它做下去。”

就是这一认准,有了绿家园志愿者,有了江河十年行和黄河十年行。汪永晨计划用十年时间,通过行走相同的路线来客观记录、报道自然生态和江边十户百姓、黄河边八户人家十年、江源一所小学的变化。其中,江河十年行从启动至今已经长达6年之久。

在汪永晨的词典里,只要是她觉得有意义的事她就会坚持下去,不会半途而废,所以朋友都喜欢管她叫“死磕”,也有人用“疯子”、“感性”等词来评价她。

对此,汪永晨说,外人的不理解和阻挠是常有之事,但这并不会影响她对环保事业的热爱和坚持。“其实我挺理性的,试问一个光有感性和冲动的人能把一件事做十年吗?”

2010年的江河十年行,汪永晨遇到过很多阻碍。有一次她在在汉源跟踪因修瀑布沟电站受影响的一户人家,没想到去的时候就被人盯上了,回京之后领导找她,要求她“不要以单位和记者的名义去做这些事情”。“我一直都是以志愿者的身份去的。”汪永晨当时这样答。

不追求独家新闻的记者

然而,伴随着她在环境事业上热情的投入,质疑的声音也接踵而至。

媒体圈内有这样一个说法,“有什么事千万别告诉汪永晨,她一知道全世界都知道了。”而作为环保NGO“绿家园”负责人的汪永晨对此不以为然,她始终认为,信息公开是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的关键。因此,她与圈内其他记者最大的分歧在于:她不追求独家新闻。在她看来,中国的环保力量还很弱,如果媒体都追求独家的话,无法形成合力,推动问题解决的难度就更大了。

汪永晨自认为成功在记者和环保NGO负责人这种两种身份中找到了平衡点:在都江堰问题上最早发声的是环保NGO,但真正发挥作用的却是媒体,而“绿家园”的发展又利用了她作为记者的身份。

但是,这种角色的混淆却遭到外界的质疑。2005年意大利国际记者年会上,外国的记者认为记者不应该这样又当记录员,又当运动员。但汪永晨觉得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在欧美国家,很多事情都可以靠法律去解决,可是在中国法制还不健全的环境下,想要推动环境问题的解决,记者需要更多地和NGO合作。”

既是传媒工作者,又是环保NGO的活跃成员,汪永晨毫不讳言这一“中国特色”的身份带来的便利。在她印象中,几乎所有在全国较有影响的环保NG0的领导者,都有着媒体工作经历或至今依然从事新闻工作。他们不仅率先行动,而且擅于利用大众传播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带动其他社会精英参加,形成了群体性力量。

“我们中国人有自己的方式。”汪永晨说。“如果只是强调记者报道的这个功能的话,这不是我。”

(来源:南方都市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