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7133|回复: 0

[公益热点] 拷问微公益 这是个奇迹但漏洞颇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27 18: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微公益.png

民间发起的“免费午餐”公益活动推动了政策的变革。本报记者杨观摄

去年,自微博打拐、免费午餐等活动活跃在微博中,“微公益”成为热词,从线上到线下,从公益组织到政府、企业,从精英到普通老百姓,微公益渗透在中国的各个角落。

目前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3)》(下称《报告》)显示,微公益在促进政策改变的同时,也存在法律监管空白、透明度不高、专业性不强等问题。

博弈

微力量推动大变革

公众借助微博参与公益,将微力量汇聚起来,撼动各方力量,推动了社会性问题的解决。

《报告》首次将微公益划分为个体行动式微公益、集体行动式微公益和社会运动式微公益,三者除引起公众广泛参与、传递美好价值、对传统公益组织构成压力外,还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公共政策的改变。

2011年,《凤凰周刊》记者部主任邓飞等人借助微博发起了“免费午餐”的公益行动,项目仅发起8个多月,就募得善款2500多万元,其中80%来自普通大众。

《报告》显示,这种公众借助微博参与公益,看似微不足道,但正由于它的积少成多,将微力量汇聚起来,撼动着各方力量,推动了一些社会性问题的解决。

最终,“免费午餐”顺利由政府接棒。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每年拨款160多亿元,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惠及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学生。

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所长康晓光表示,微公益不仅能影响和改变政府的行为方式以及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同时能影响和改变人们参与公益以及参与政治的理念、态度和行为,对观察和思考中国的社会变迁具有历史意义。

盲点

个人公募不受法律保护

如果个人募款不与具有公募资格的公益机构合作,民间的一些募捐就处于法律监管的空白。随着人们公益理念的改变,中国的民间公益热情如井喷般沸腾,越来越多的个人主动发起或参与微公益。而与此同时,对微公益的质疑声也开始显现,并逐渐增加,尤其是个人的公开募款行为饱受争议。

我国法律规定,只有公募基金会等公益机构拥有公募资格,个人或一般机构没有法律授予的公募资格,只能与有公募资格的机构合作发起募捐。《报告》指出,如果个人募款不与具有公募资格的公益机构合作募捐,一些民间自发成立的微公益募捐行为处于法律监管的空白。

针对网上很多由网友个人发起的“名不正言不顺”的募款活动,康晓光坦言“个人发起募款后的资源有限,会导致一些需要集结大量资源的活动无法开展,发起者不得不去寻找有公募权的公益组织,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的方式,间接获得公募权。”比如,知名记者王克勤和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共同发起的“大爱清尘,寻救中国尘肺病农民兄弟大行动”。

康晓光表示,由于公益组织的参与,使个人微博发起的活动既有内部治理的规范性,也有外部制度化的约束,在效率和方向控制上,比纯粹的微公益多了一些优势。

瓶颈

专业性缺乏致公信力不足

由于多数微公益发起者缺乏组织管理经验和内部监管制度,很容易出现账单漏洞等问题。

一项网上调查显示:29.58%的网友表示遇到“微公益”会捐款;近半数网友则表示“不会捐”,认为“无法知晓捐款最终去向”。而在“你最关注这种形式的公益项目哪方面”的问题上,超四成网友选择了“能否对网友有一个公开账目,实现透明捐赠”。

报告指出,目前微公益项目的发起者与组织者大多会在网上公示捐款数额、使用去向及明细等,保证项目的透明度,以获取更多网友的支持。但由于多数发起者缺乏组织管理经验和内部监管制度,很容易出现账单漏洞等问题。

报告同时认为,在缺乏制度性约束的情况下,微公益活动发起者的个人经历、偏好、专业性等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微公益活动的走向、发展等,容易暴露出冲动、缺乏严谨论证等规范性不足或专业性不足的问题。

2012年8月28日,公安部治安管理局通过官方微博,首次公布了“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行动成果,并表示“随手拍”形式需要慎用。该微博称:在微博发起的“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行动中,被拍的基本没有被拐儿童。有人就此表示,除了对肖像权的尊重外,也指向行动本身存在的错误前提预设,即“乞讨儿童中相当部分是被人贩子拐卖”并不正确。

对此,报告还指出,微公益项目在成功运作后,应考虑成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规范化管理,或者与正式的公益慈善组织合作,推动微公益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康晓光认为,网络是微公益发起者和参与者可充分利用的一个极为高效的工具,然而网络却是一把双刃剑,要想利用好这把剑,微公益的发起者和参与者必须加强自身的专业性、透明度、公信力等。

未来

与政府及组织化公益良性互动

如果是社会保障、医药卫生、教育公平等这些影响深远的领域,本来就不应当是微公益的使命。

从“免费午餐”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人们普遍认为,民间探索引领了国家行动。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前司长、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认为“免费午餐”是一个奇迹,是民间与政府良性互动的范例。

很多志愿者也表达了与政府及传统公益机构合作的愿望。华南理工大学大四学生钱进曾发起“随手拍解决自行车出行障碍”活动,倡议公众通过拍照上传微博的形式,关注广州市机动车霸占自行车道、自行车乱停乱放等现象。他曾对媒体表示,希望用一年的时间,把“随手拍”建成一个市民和政府合作沟通的平台。

《报告》认为,微公益所做的事情被政府或者公益组织接手是可能的。但如果是社会保障、医药卫生、教育公平等这些影响深远的领域,本来就不应当是微公益的使命。

《报告》同时认为,政府需要为微公益建立规范机制和游戏规则,避免出现问题。“也许更理想的状态是这些微公益与政府和公益组织之间良性、频繁地交换信息,传递能量,优势互补,达成平衡。”康晓光说。

面对微公益的未来,康晓光坦言,还有大量的线下微公益存在着却没有被大家所关注和重视,而这部分往往也是主要的,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微公益的未来会走向哪里,是由其外部的政治环境、其他组织化公益的发展状况、社会舆论以及微公益本身的发展状况等因素共同决定的,网络技术不是决定微公益发展的唯一因素。”康晓光说。

(来源:云南信息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