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7957|回复: 0

[帮办·社区] 甬上培训班·非常调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1 13: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于青少年校外教育培训班,家长们的情感可以说是爱恨交加。上吧,孩子大人都苦;不上吧,又做不到淡定。
  培训班对孩子真的有帮助吗?面对良莠不齐的培训市场,家长该如何对待?这一集体非理性的背后,又透视着什么?
  近日,帮办记者对此展开了一次深入调查。
  记者 董小芳

  市场扫描一
  不少中小机构无办学许可
  “李逵”“李鬼”难辨识
  宁波的教育培训机构近几年越来越多,家长感觉最明显。几乎每位家长都会接到教育培训机构的推销短信和电话,校门口也经常会收到机构的宣传资料。
  然而,这一“全城培训”的背后,乱象丛生。
  在今年的宁波两会上,校外培训机构的乱象再次成为不少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
  “打擦边球”者大有人在
  过完年,李先生的女儿就5岁了。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各类培训班,这让一心希望女儿“自由发展”的夫妻俩倍感压力。
  经再三挣扎,李先生夫妇决定给女儿报一个英语培训班,再学习一门乐器。可走了一圈下来,夫妻俩很是困惑。
  “没想到选个培训机构还挺难。有的说是乐器培训,到了一看原来是个琴行;有朋友推荐学英语的好地方,仔细一问才知是私人办班,授课地点还在居民楼里。”李先生说。
  类似“挂羊头卖狗肉”、不具备正规资格的培训机构,在目前的甬城市场,并不少见。
  民进宁波市委会曾对此进行专项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在市教育局登记注册的培训机构一共565家,学生约16万。除了这些“正规军”,还有不少“打擦边球”的非正规机构。如以“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名义办学的,仅在江北区就有40多家。
  据介绍,不具备教育培训资质的机构中,有的是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有的是人保局批准开办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有的是在工商局登记注册的“教育咨询公司”,也有一些以“托管班”的名义开设各项培训。
  “这还不包括无证办学的。”市政协委员、民进宁波市委会委员何丽波说,更有甚者什么手续也没有,就是几个人租了一块场地,挂上牌子,就办起了培训班。乱象丛生,加上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众多家长真假难辨。
  安全问题隐患重重
  非正规培训机构最大的隐患,莫过于安全问题。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凡是获得《办学许可证》的培训机构,鉴于教育部门的严格监管,对安全工作都非常重视。但在那些“黑机构”中,有些情况不容乐观。
  一位市民曾致电帮办热线,说自家楼道内出现了一个小的培训班。“就在我家楼下,孩子们放学后就在那里补习文化课。那么多人挤在一起,空间小空气差,消防设施也没跟上,安全问题挺让人忧心的。”
  民进宁波市委会的调研也明确指出,非正规培训机构安全隐患多,有些甚至没有正规的办学场地,在学校周边小区随意租个地方或在家中客厅摆放几张桌椅,就可招生办班了。
  “有些非正规机构为了吸引生源,推出接送和饮食服务,也存在不小的隐患。”海曙区教育局职成教科科长杨忠明告诉记者,正规接送学生的校车有着非常严格的管理,包括资质审核、定期培训、在交警部门备案等,可“私人接送车”很难达到这样的标准,也就埋下了安全隐患。
  这些“安全门槛”,在《宁波市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审批与管理规定》中都有明确规定:培训机构不得设在住宅小区内,也不得使用民用住宅、地下室等不适合办学的场所;办学场地应当符合消防和房屋质量安全要求,有食堂的应符合食堂卫生标准。
  多头管理顽疾难治
  既然如此多的安全隐患,那么,对于非正规机构应该如何处理?
  据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常来说,接到市民投诉或查到无资质的培训机构,教育部门会下发通知,要求其前来审批。同时,如果是通过其他职能部门登记注册的,教育部门也会发函至该部门,对不正规的培训行为予以告知。
  而这,也正反映了对无证培训机构管理的难题所在———多头管理,致使监管缺位。
  据了解,当前市场上培训机构的管理体制,是一种“九龙治水”的格局。主管部门多头,不仅包括教育、劳动、工商、民政、税务等多个政府部门,还有行业协会和企业。
  按照“谁审批,谁管理”的原则,教育部门仅负责监管由本部门审批的校外培训机构。工商行政部门对由本部门审批的“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超范围办学,若无举报,也无从入手。而那些无证办学机构,因没有部门审批也就没有部门监管。
  “这几年来,培训市场的巨大盈利空间让不少人眼红,希望能分一杯羹。也因此,一些质量不高、甚至完全是山寨培训的机构逐渐兴起。”何丽波说,“正因为那些无证培训机构既逃避了审批门槛,又逃避了税收,还摆脱了日常监管,导致被纷纷效仿,无证办学越办越多。遍布在宁波大街小巷的‘某某教育一对一’就是典型的无证办学机构。”
  若想根治顽疾,应在确立一个独立牵头部门的基础上,综合各部门力量,建立起联合整治长效机制。同时发动社会力量积极举报查处。

    乱花渐欲迷人眼
    广告言语莫轻信
  市场扫描二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随着近几年培训机构的快速发展,生源无疑成了各家争抢的目标。于是,宣传单、手机短信、电视、报纸等,到处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培训机构广告。只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真真假假实难辨,一不小心就中了陷阱。
  虚假宣传不鲜见
  去年,曾女士想为即将参加中考的孩子“提提分”,于是便找到一家号称与我市某著名中学合作的培训机构进行咨询。一番打听下来,曾女士觉得有点不对劲儿,于是向市教育局举报。
  经查实,该培训机构不仅无证办学,而且和其广告中宣传的名校没有任何关系,属于发布虚假广告。教育部门第一时间给予了曝光。
  民进宁波市委会进行调研时,曾在一份广告传单中看到一家培训机构宣传自己培训的学生被我市某著名高中录取比例很高,甚至具体到了百分之几。为了核实真伪,调研人员专程到该校进行了核实,结果证实为虚假广告。
  “由于培训市场竞争激烈,为抢夺生源,不少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往往夸大其辞,以虚构事实招揽生源。”市政协委员、民进宁波市委会委员何丽波说,“有的培训机构通过滥发这样的小广告、垃圾短信等形式到处招生,这些未经有关部门审批的招生广告,对不明真相的学生家长有很大的诱惑性和欺骗性。”
  还有些非正规的培训机构在宣传时打着“名校长”办学、“名师”、“专家”任教的招牌,声称师资力量如何雄厚。记者随意登陆几家培训机构的网站,都可以看到“名师”、“专家”的招牌。
  培训机构真有这么多名师吗?“其实不少非正规培训机构的任课教师往往都是以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居多,宣传上所说的名师,可能确实有几个,但他们基本不上课,主要是负责为新老师进行岗前培训、组织考试等。”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有些名师还是兼职的,流动性大,讲过几节课后就辞职不干,学生还要重新适应,不利于学习的连续性,也有悖于机构当初宣传的名师教学的说法。
  过度承诺难靠谱
  在一些文化课补习培训机构的广告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字眼:“保证提高分数”、某某考试“保过”等。其实,这样的提分承诺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
  现实中,个别培训机构通过自行调整前后测试的试题难度,实现分数“虚高”。正因如此,这类培训机构常常在学校考试结束后,遭遇家长的扎堆投诉。
  “我儿子小升初的时候,为了考到理想中学,我给他报过一个培训班。当时对方承诺,几个月内将我儿子的数学成绩提高多少,可事实证明,没有什么提高。当然,我知道这是因人而异,但想想又觉得不舒服,我们不就是冲着提分的承诺去的,对方既然做不到,就不要轻易这么说。”
  与过度承诺相对应的,往往是价格不菲的收费标准,这也成为市民投诉的热点。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培训市场的收费并没有统一的定价标准,收费价格一般由各培训机构自己制定。正规的培训机构,在注册时会将自己的定价在物价局备案。当然备案的并不是具体的价格,而是一个价格区间,具体价格允许在区间内浮动。而非正规的培训机构定价,就愈加自由了。有些机构打着“一对一”的名号,催涨价格。
  于是,有家长发现“过度承诺”无法实现时,就会提出退还余款,从而引发经济纠纷。

  帮办延伸
  退费相关规定 您或许用得上
  在关于培训机构的投诉中,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工商部门,最多的莫过于关于退费的投诉。在此,记者摘录《宁波市培训机构收费退费管理暂行办法》中的部分条款,供有需要的读者参考。
  第一、培训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退还学员全部费用:
  1.刊登、散发虚假招生广告、简章的;
  2.超出规定办学范围招生的、处于停止招生的行政处罚期间招生的;
  3.办学期间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其他原因被责令停止办学的;
  4.收费项目、标准未经备案(批准)或未经公示的;
  5.学员缴费后拒绝向学员出具合法票据的;
  6.应与学员签订培训合同而未签订的。
  第二、开学前,学员因个人原因自行提出退学的,培训机构应退还培训费的90%,教材资料如已订购,则按实结算后退还余额,但教材资料应在30日内发放给学员。
  第三、开学后,学员因参军、举家搬迁调往异地工作(或出国定居、留学)、被列入国家计划的高一级学校录取、被教育行政部门或有关部门按照规定批准转学、因病不能坚持学习、因家庭特殊困难无法继续学习等正当理由要求退学,培训机构按以下标准办理退费:
  1.开学后完成三分之一学时及其以下的,核退三分之二的培训费;
  2.开学后完成三分之一学时以上、二分之一学时及其以下的,核退二分之一的培训费;
  3.开学后完成二分之一以上学时的,不退培训费。
  第四、开学后,学员因其他原因自行退学的,按以下标准办理退费:
  1.开学后完成三分之一学时及以下的,退二分之一的培训费;
  2.开学后超过三分之一学时的,不退培训费。
  第五、因自然灾害、政府行为等不可抗力造成培训合同终止的,培训机构应当按实际学习时间核退培训费。
  第六、学员退学时间从学员提出书面申请之日起计算,开学时间从正式上课之日起计算。
  第七、学员要求退费,应由学员本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向培训机构提交书面申请,说明理由,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和原始票据。
  第八、学员(未成年人的监护人)领取退款时,应当签字留档,若委托他人代领,应提供委托人的书面委托书,培训机构应验证代领人的身份证明。
  学员退费后未签字或由未成年人签字领款、委托退费未验证委托书和身份证明等造成纠纷的,由培训机构承担责任。
  第九、学员与培训机构因退费发生争议的,可向价格、教育、劳动保障或人事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诉,由价格、教育、劳动保障或人事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董小芳)

  众人热议:
  多方联手破解培训乱象难题
  家长朱女士:家长在课外培训班的选择上切勿盲目跟风,应根据孩子各课程学习的状况及孩子的想法进行选择。
  海曙某小学史老师:学生在校外培训机构“加餐”,对学校一些课程的正常教学造成了影响。在这些孩子看来,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在校外已经学过,导致他们不好好听讲,养成了不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单从一个学期的最终考试测验结果来看,大多数校外“加餐”学生的成绩下降了。
  公务员李先生:要根本治理“培训热”,让消费者更为理性,还必须深入分析导致培训热的根源,对症下药。旺盛的“培训热”背后,是基础教育的不均衡、升学评价体系单一的现实,是政府应该真正出重拳解决的问题。
  如果只把“培训热”简单归因为培训机构的逐利、家长的不理性,就会导致治理成为“一阵风”。只有把学生、教师和学校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教育事业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天地。如果单一的评价体系长期维持,“培训热”是很难消退的。因此,只有当多元的评价体系建立,社会培训机构才会成为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选择,特长班、兴趣班也才能回归其本位。
  市政协委员、市职教中心学校科研信息中心处主任何丽波:教育部门出台的各种“禁令”,适用范围只有“体制内”的学校,校外培训机构虽然干的许多都是学校教育的事情,但他们是“姓商不姓教”,这就决定了他们逐利的本质。即便没有教育部门许可的办学资质,也丝毫不会影响到他们的盈利。
  在资质认定及审批上,政府完全可以通过控制“准生证”,将各种针对在校学生升学考试的补习培训机构,置于教育部门的监管之下。只有这样,教育内部的包括学生减负、推行素质教育在内的许多棘手难题,才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宁波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功利化教育是催生这个市场的最主要需求。现在到了教育、物价、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联手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时候了。与其让其肆意发展,不如给其规范一个路子,毕竟有些孩子是有业余辅导需求的;与其让其漫天要价,不如规范一个指导价格,帮助家长捂一捂钱袋子;与其让这块蛋糕成为某个群体的灰色收入地带,不如让国家的税收也向他们说“不”。
  鄞州一小学家长苏先生:家长之所以要给学生施加负担,是因为学生“负担”只是表象,竞争的压力才是问题的实质。而竞争的压力来自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以及老百姓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稀缺,其中当然也包括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资源稀缺,这已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因此,教育体制改革应与整个社会的改革结合起来,优化教育资源,才是更好的解决途径。(金晓东)

  教育界人士观点:
  风物长宜放眼量
  一位小学一年级老师告诉记者,在她班上,大多数孩子多少都学过一些,极个别是“一张白纸”进学堂,还有少许孩子,一年级教材都提前学完了。
  在多年的教学中,他们发现,家长的“学前培优”,很多都是机械的,这种不完全的早期小学化教育,有害无益。
  坊间一直有这样一个说法:孩子学前都学了,上课就会不认真听讲,久而久之,养成不认真学习的习惯。广济中心小学徐朝燕老师说,这样确实不利于孩子倾听习惯的培养。
  众所周知,在过早的小学化教育中,孩子接受的知识往往是不完善的。
  最终会出现什么样的效果?广济中心小学校长给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好比“夹生饭”,无论之后再怎么烧,饭香都很难出来。若要烧出一锅香喷喷、有光泽的、颗粒饱满的米饭,之前的“米粒浸泡”环节很重要。“这种‘浸泡’,可以是家长引领孩子学着观察生活,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可以是营造家庭阅读的氛围,让孩子动静结合;可以是参加实践活动,体验快乐的情感……决不是抄抄写写,机械认读。”
  目前,已有专家论证,小学前进行过课程培训的孩子,或许在小学某一阶段“表象”上反映出比其他孩子学得好,学得快,但到一定阶段,就体现不出优势,有的反而凸显劣势。
  对于未成体系的课程培优,初中老师也比较“感冒”。“学校教育的知识排列有其科学性,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而一时的课程培优,不可能像学校教育一样进行系统教学,往往会造成学生一知半解,徒留知识方法上的漏洞。”一位初中老师直言。
  第十五中学的杨老师说,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会直接反映在学习能力上。初中学习,更注重反思、质疑、总结等能力的提高,比如反思,不仅仅是反思对错,更要反思一题能否多解,解题中有没有规律性的东西,而不是仅仅为了做题而做题。
  眼下,家长热衷给孩子上各种培训,主要还是因内心的不安所致。事实上,教育是什么,说到底,忘记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家有10个月大宝宝的叶老师直言,现在了解知识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百度一下”就出来了。难的在于人文素养的熏陶与建立,因为无法量化,但是,一旦有了人文素养,有了不断学习、不断充盈生命的理念,有了对自然万物敬畏的心态,到时,知识、技能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
  在叶老师看来,不必急着让孩子写字、画画,可以欣赏名帖、名画,可以带着孩子出外游学,在游历中,寻找宁波的历史脉络,可以在国学中学习做人,在生活中践行“知行合一”。
  “家长的眼光大可放得长远些,多陪孩子谈谈心,发发呆,读读书,毕竟,学习的能力真的不是靠坐在辅导班的教室里就能坐得出来的。”(金晓东)

  记者思考:
  审批条件能否不搞“一刀切”
  非正规培训机构的存在,对正规培训市场产生了巨大冲击。
  “新生生源下降是最明显的影响。”宁波夏恩英语学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今年的生源预计下降20%。我们也做过小的调查,不少家长因为价格相对便宜、距离近等原因选择了其他培训机构,其中不乏一些不具有正规资质的机构。”
  海曙区教育局职成教科科长杨忠明对此这样解释:根据《宁波市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审批与管理规定》,培训机构首先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注册资金不少于50万元人民币,其中20万元为风险保证金;具有满足教学需要的稳定集中的办学场地和教学用房,办学场地建筑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教育场地必须要由消防部门鉴定合格。
  若要在培训机构名称字号前冠名“宁波”,由市教育局审批,根据规定,注册资金要不少于150万元人民币,办学场地建筑面积不少于800平方米。
  如此严格的资金、场地等条件的限制,无形中增加了正规机构的经营成本。而那些非正规机构的存在,以较低的门槛“借壳上市”,许多无证机构甚至没有门槛,这注定了“先天”就是一场不公平的竞争。
  有业内人士设想:是否能有条件地降低培训机构的审批条件?
  “有些培训项目,如古筝等个别乐器类的培训,都是小班化教学,根本不需要那么大的场地。”业内人士坦言,适当降低这些项目的审批条件,一方面可以减少其成本投入,从而有效地遏制机构间的无序竞争;另一方面,有些无证培训机构之所以是“黑户”,也与“昂贵”的审批条件有关,若能适当降低条件,势必会吸引这些机构加入“正规军”,市场上无证经营的现象也必然会减少。(董小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