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12961|回复: 0

[帮办·互助] 避灾安置场所 洪水中的诺亚方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31 08: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NBRB20131030B04b001.jpg
奉化市西坞中学门口的避灾安置中心指示牌。(王芳 摄)
NBRB20131030B04b002.jpg
一对父子在余姚南山寿星纯净水厂的避灾安置点里嬉戏。
(资料图片 李岩宏 摄)

记者 王芳 通讯员 王真彪 邓天武

  宁波公益网讯:避灾安置场所,是灾害来临时为受灾群众提供庇护,并给予基本生活救助的重要基础设施,对全面提高城乡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第23号强台风“菲特”本月7日凌晨在福建省福鼎市沙埕镇沿海登陆。“菲特”台风虽未登陆我市,但是“菲特”台风所带来的连续强降水,却让我市部分地区遭受了严重内涝,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关键时刻,我市启用避灾安置场所1083个,9.6万人得到集中安置,有力保障了受灾群众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

  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

  提升群众防灾减灾意识

  近年来,我市坚持“试点先行、典型示范、稳步推进”的原则,充分抓住我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起步早、开展快、成效比较明显的有利契机,按照民政部、省民政厅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积极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大力推进社区防灾减灾工作。

  自2007年开始,我市每年确定一批社区(村)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按照市委“六个加快”战略部署和《宁波市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要求,自2011年开始每年确定100个社区(村)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市财政按每个社区(村)3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创建总共500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市财政为此投入1500万元给予补助。对创建工作成效显著的社区(村)推荐参加全国和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评选。2007年以来全市累计已有389个社区开展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其中被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有88个,被省减灾委、省民政厅命名为“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有50个。

  在创建过程中,全市各地结合灾害现状和当地社区实际,围绕健全社区减灾工作制度、开展社区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制定社区综合防灾减灾预案、建设减灾设施和避灾安置点、组织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演练活动等方面开展工作,有效增强了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极大提升了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实现防灾减灾知识全民化、防灾减灾工作规范化。

  重视避灾安置场所建设

  提升灾时应急救助保障能力

  我市各地十分重视避灾安置场所建设,把它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平安宁波”、确保受灾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一项“民生工程”来抓,科学选址、合理布局、确保质量。

  “十二五”期间,全市积极推进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避灾场所管理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加强安全检查,切实提高灾时应急救助保障能力。经过几年建设,目前我市的避灾安置场所已形成了扇形分布、树状管理的理想布局,全市有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避灾安置场所共1383个,可用面积达191万平方米,可容纳灾民50余万人。

  去年我市遭遇了60年来登陆宁波强度最大的台风“海葵”的正面袭击,全市紧急转移安置31.5万人,其中集中安置10.1万人,启用避灾安置场所1327个。今年第23号强台风“菲特”影响期间,全市共紧急转移安置39.5万人,其中集中安置9.6万人,启用避灾安置场所1083个。

  在历年抗击台风的过程中,全市各级避灾安置场所在转移安置灾民和保障基本生活方面充分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我市计划完成所有县、乡级避灾中心以及30%的村(社区)级避灾安置场所标志牌、指示牌的更换设置工作,统一标识,使避灾安置场所位置更加明显,方便居民群众寻找。

  余姚:

  启动避灾安置点301个安置3.5万人

  10月7日灾情发生后,余姚市民政局立即要求各地及时启用避灾安置点,并对外公布了各地主要避灾安置点的地址、联系人及联系电话,落实专人随时了解各个避灾安置点的人员安置情况,物资保障情况等,确保受灾期间安置人员有地住,有饭吃,有水喝。

  本次水灾中,余姚全市共启动避灾安置点301个,集中安置3.5万人。

  接到校讯通

  家长和老师送来干爽衣被

  大水来袭,东风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万银巨接到街道通知,从10月7日起,位于东旱门北路的东风小学老校区作为避灾安置点向民众开放。学校赶紧打扫出一间教室准备接收灾民。以后几天里,东风小学老校区开放的教室从1个增加到了13个,总计接纳来自凤山街道和梨洲街道的居民约200人。同时,这里也成为余姚市救灾物资分发中转站之一。

  10月7日,东风小学教育集团位于城东新区的东江校区也受命作为避灾安置点开放。该校区那段时间有水也有电,共接纳灾民约500人,以外来人口务工人员为主。学校辟出食堂二楼和铺有木地板的体艺宫来安置灾民。

  万银巨回忆,7日晚上下大雨,很多居民来到避灾安置点时,衣服被淋湿。住在附近的潘老师闻讯后,主动把自己家里的衣物和被子送到学校。

  那个晚上,东风小学老校区有水无电,很多灾民身上还裹着湿衣,万银巨从老校区蹚水出去,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到东江校区。在那里,万校长打电话到一位老师家,让这位老师通过校讯通,呼吁住在附近的老师和家长马上送衣物和被褥到学校。校讯通发出后,陆续有老师和家长赶来救急,除了干爽的衣被,他们还带来了部分食物。当晚,灾民们在东风小学避灾安置点度过了温暖一夜。以后,民政部门的救灾物资陆续运到,安置点的日常生活开始有了保障。

  万校长介绍,那些天,街道社区干部24小时在东风小学避灾安置点蹲守值班。因为不时有人来到安置点,开始几天,工作人员彻夜未眠忙于接待。东风小学也全力配合,由教师和行政后勤人员组成志愿者队伍,保证学校环境整洁有序。社会各界对这个避灾安置点充满关爱,救灾物资源源送了进来。而住在里面的灾民则加强了自我管理,每间教室都成立一个小组,保证物资发放井然有序。

  大水退去,灾民从东风小学两个校区先后撤离。经过严格消毒,从15日起,学校重新开学。

  在这场洪灾中,东风小学这所百年名校,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以自己忘我的付出,为孩子们做出积极榜样。学生家长鲁建军腾出自家2000多平方米的店面安置外来务工人员,体育老师苏达组织志愿小分队,自购救生艇和救灾物资奋战在抗灾第一线,几天几夜累哑了嗓子。

  烤鸭和小笼包

  一个社区安置点的美食记忆

  10月5日,凤山街道季卫桥社区书记邵锦琦接到上级的防台通知,立即着手准备。

  这个社区因为地势低,容易发生内涝。6日那天,社区工作人员分成5个小组,在辖区内的10个居民小区张贴紧急通知。而对于一楼的住户,则挨家挨户上门劝说居民撤离。7日上午,有居民打电话到社区主动要求转移,社区马上借了皮划艇,在街道城管队员的帮助下去那户居民家帮忙。

  7日傍晚,位于北河沿路一家敬老院内积水严重,院内20多名高龄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急需转移,邵锦琦和两名社区干部以及街道城管队员立即带上一只冲锋舟赶去救援。当他们来到敬老院附近时,冲锋舟出现故障。邵锦琦带头跳入齐胸深的积水中,一行人推着冲锋舟进入敬老院。

  敬老院的床已经被淹了,床上放着椅子,老人们坐在上面等待救援。有的老人比较固执,一定要等子女们来了才肯走。邵锦琦她们好说歹说,终于把这20多位老人一起接到了社区安置点。社区二楼多功能厅有个小舞台,上面铺着地毯,此后几天,20多位老人就以此为家。

  8日上午,在一群宁海官兵的帮助下,邵锦琦和伙伴们去铁路东区1-3幢营救被困居民。9日,邵锦琦一边打电话,一边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抓紧采购物资。这天,社区附近公铁立交桥的桥洞已经被水淹没,邵锦琦她们通过铁路余姚站一号二号站台和地下通道,把铁路东区1-3幢的72户居民全部接了出来。当时,社区的两个会议室,一个党员活动室和一个老年活动室都腾出来了,150位本地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在此安顿下来。

  社区拿出了之前采购的食物供给灾民。后来,民政部门的物资运到,避灾安置点的供应有了保障。邵锦琦记得,有一天民政部门送来的食物是一些烤鸭。为了给大家换换口味,13日和14日,邵锦琦还连续两天出去给大家买来几十客小笼包当早点。

  那些天,街道的应急医疗小分队天天守候在季卫桥社区安置点,为灾民提供医疗服务和免费药品。社区的固定电话一直保持着畅通,成为受困居民和外界联系的“绿色通道”。工作人员每天在炉子上烧开水,让大家可以吃得更热乎。

  在照顾好避灾安置点居民的同时,社区干部还在志愿者和部队官兵的帮助下,每天一趟趟为所辖10个小区的被困居民送去生活必需品。

  每天一身水一身汗,邵锦琦终于扛不住了。那天,社区一位阿姨帮她刮痧,一道道紫红的痧印瞬间布满了整个背脊和手臂,成为这场大洪水留给36岁的社区女书记邵锦琦的深刻记忆。

  在这个小小的避灾安置点里,动人的故事每天发生。有一天,避灾安置点接收到一批近万元的物资,来自一个名叫“登山看风景”的驴友群的捐助。原来,这个群里有一位成员,妈妈是季卫桥社区居民,大水来袭时,老人被救出安置到社区。这位群友受到感动,就在群里介绍了季卫桥社区避灾安置点的情况,这个驴友群当即把物资捐到了社区,请社区负责分发到灾民手中。那些天,社区还收到了3500元捐款,其中一笔捐款,是慈溪庵东的一位好心人特意坐着城乡公交送来的。

  (王芳 潘立波)

  鄞州:

  避灾安置点让群众感受安全与温馨

  10月10日,鄞州区洞桥镇影剧院避灾安置点门口,出现了一个热气腾腾的施粥摊。施粥摊是一位爱心人士所设,免费向避灾安置点的外来务工者和本地居民派发热粥。两天里,这个施粥摊共派发了1000碗粥。

  台风“菲特”肆虐期间,一个又一个的感人故事在鄞州区各个避灾安置点不断上演。在姜山镇朝阳片区安置点内,有许多老弱病残,还有许多妇女小孩,姜山卫生院特地组织3名青年医生全程在这个避灾安置点陪护。高桥镇江南村的博泰家纺有限公司则主动将厂房腾出来安置村民,并义务开放食堂,为村民提供食物、被子、席子等。

  目前,鄞州区共设有避灾安置点106个,本次水灾启用避灾安置点47个,集中安置群众23780人。通过紧急采购并向各避灾点运送救灾物资,确保灾民有地方住、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病能医治。

  近年来,鄞州区加快推进避灾安置点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避灾安置点常态化检查机制,完备应急预案,加强设施维护,保障物资充足。对消防设置配备、安全通道通畅、应急人员到岗等情况形成有效监管,确保避灾安置点能够及时安全启用。

  同时,该区还对全区106个避灾安置点进行标识统一设置,涉及镇级避灾安置中心标识23个、村级避灾安置点标识83个以及镇村避灾点铜牌106块。同时,将避灾场所的名称、地址、可容纳人数、紧急联系电话等信息以及相应全景图片上报省民政厅网站,方便灾时群众及时查找附近避灾安置场所,提高避灾转移安置效率。

  避灾安置点集中安置受灾群众期间,人员进出频繁,情况复杂,管理较难。为此,鄞州区委托第三方开发避灾场所信息管理系统,并向全区23个镇乡街道级避灾中心配发笔记本电脑及身份识别器各一套,对进出避灾场所人员、物资发放等情况进行登记管理,以提高避灾场所运营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单飞龙 王芳)

  奉化:

  从“要我来”到“我要来”

  避灾安置场所开始深入人心

  奉化是洪涝灾害的高发区。当地结合历年台风等自然灾害情况,摸清地质灾害易发点、低洼易涝点的大致分布,由各镇、街道编制转移预案,按照就近就便原则,确定避灾中心和若干避灾点。

  截至目前,奉化共有避灾安置点119个,救灾物资储备库11个。34个社区(村)创建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其中5个被评为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5个被评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在这次“菲特”台风中,奉化开启了36个避灾安置场所,有4000余人入住避灾场所。这36个避灾安置场所为群众提供了临时庇护和基本生活保障。

  在奉化市西坞中学门口,立着一块醒目的“避灾安置中心”指示牌。据了解,西坞街道共有一个避灾安置中心和3个避灾安置点,场所总面积约19000平方米,可容纳4700人。从明年开始,街道还将开辟7个避灾安置点,可再容纳520人。

  10月6日傍晚,一家四口开车赶到西坞中学,成为这个避灾安置中心第一批入住的人员。学校将这家人和随后到来的灾民安置在徐旭昶教学楼,楼里的舞蹈室铺着地板,住起来舒服,而且楼里还有乒乓球桌,可以给大伙儿放松一下。

  从抗击台风“海葵”,到抗击台风“菲特”,西坞中学已经连续两年作为避灾安置中心向民众开放。

  去年8月,该校校长孙景浩到学校报到第一天,便接到了抗台命令。孙校长记得很清楚,那天来了260多位灾民,是政府部门包了几辆中巴车统一送来的。当时正值暑假,学校把这批灾民安置在学生寝室里。今年,除了政府组织安置以外,还有许多人是自发找到这个避灾安置中心来的。

  9日凌晨1时,学校行政人员在校内巡查,当时水位还算平稳。到了凌晨3时,水位突涨,徐旭昶教学楼已经进水,校方赶紧把灾民转移到地势更高的祥星教学楼。

  从6日晚上到10日早上大水退去,约有150名灾民在奉化西坞中学安置点暂居,学校将舞蹈室、音乐室、美术室、党员活动室等5个教室和一个阶梯教室都腾了出来供灾民居住。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住在附近的民众因为食物短缺,也每天跑到学校去,前前后后大概来了1500多人次。学校准备了矿泉水、面包、方便面、饼干、蛋糕等食品,按批次送到灾民手中。后来,随着灾民数量的增多,街道的补给也陆续送来。到了9日那天,学校门口来了一辆集装箱车,原来是又一批来自政府部门的补给送到了。

  西坞街道民政办主任陈翰波告诉记者,那些天,因为街道工作人员大都在几个山塘水库严防死守,西坞中学避灾安置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都委托给了校方。学校加强了安全管理,坚持每晚巡逻,保证校舍和灾民安全。

  据奉化市民政部门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几年来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和减灾知识宣传,当地群众的防灾意识明显提高。去年“海葵”期间到西坞中学避灾的260多名灾民,是政府部门一家一家上门动员后撤离的,甚至动用了民兵应急分队的力量。而今年,三五成群自发到避灾安置点落脚的群众络绎不绝。

  (王芳 胡启尧)

  江北:

  开放避灾安置场所45个

  累计投入资金200余万元

  近年来,江北区遵循“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功能完备、平灾结合”的原则,加强避灾工程建设。共建立了45个避灾安置场所,包括19个避灾安置中心,26个避灾安置点,总建筑面积10万余平方米,可安置灾民2.5万余人。

  与此同时,该区逐步完成了救灾物资储备点建设。储备了帐篷、席子、毛巾毯、雨伞、手电等大量救灾物资,并与三江超市等签订了救灾物资的供货协议,确保灾情一旦来临,能及时保证救灾物资的充足供应。

  江北区的避灾场所基本实行属地管理。平时由原产权单位管理,灾时由所在街道(镇)统一使用。民政部门负责业务指导,灾时负责生活保障协调。避灾安置中心建成后,各街道(镇)都进一步细化了救灾应急特别是转移安置的预案,在预案中明确避灾场所的布局、避灾场所启用的程序、需要转移安置的人数和责任人员名单。一旦灾害来临,能够及时启用避灾安置中心,有序组织引导灾区群众得到有效避灾。

  在面临“菲特”台风带来的洪涝灾害时,江北区迅速启动救灾应急机制。10月6日下午,先开放了全区19个避灾安置中心,根据避灾场所相关管理运行制度,明确了避灾场所负责人、卫生负责人、信息员,设立了医疗点、志愿者服务点,实行岗位到人、责任到人。同时,在避灾安置中心放置了食品、水、照明设备及毛毯草席等救灾物资,接受以建筑工地和低洼地段群众为主的转移安置。

  7日,随着灾情越来越严重,又陆续开放了其他避灾安置点,全区共开放避灾安置场所45个,最多时同时安置受灾群众近万名。整个灾害期间,江北区各避灾安置场所共计发放方便面、饼干、矿泉水及其它食品20余万份、席子1万张、被褥5000床、应急照明设备400台、手电2000个、雨具500套,累计投入资金200余万元。

  (陈旻杰 王芳)

  慈溪:

  避灾安置点感人故事多

  2007年以来,慈溪市避灾减灾防灾建设步入快车道。经过几年努力,全市已建有各级避灾安置场所323家。其中,纳入市级规范化管理的133家,包括市级1家,镇(街道)级20家,村(社区)级112家。

  本次“菲特”台风中,该市共计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1724人,在避灾安置点集中安置人口2968人。

  在受灾严重的横河镇,各避灾安置点发生了不少感人故事。

  10月7日晚上十时许,横河镇石堰村避灾安置点内,一名三四岁的外地小男孩突发高烧。工作人员不顾劳累,马上开来自己的汽车,冒着熄火的危险,送这名小男孩去附近医院就诊。

  10月8日傍晚,横河镇文化广场避灾安置点内,一名7岁左右的外地小男孩呕吐、发烧,父母由于出门匆忙身边未带钱包,急得团团转。工作人员发现后,马上同其父母一起带着小男孩去附近的横河镇中心卫生院就诊,并替小男孩父母垫付了医药费。事后,这名小男孩的父母特意过来还清了医药费,并送上一面锦旗表示感谢。

  在横河镇子陵村避灾安置点,工作人员尽心尽责为灾民做好服务工作。因为地势较低,子陵村受淹非常严重,不少人员急需紧急转移集中安置。由于积水太深,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无法上路,工作人员借来三轮车,两人一组,在深水中一前一后,你拉我推,分批转移群众。9日晚间,住在避灾安置点的一位村民没有事先告知工作人员,私自返回自己家中。工作人员在清点人数时,发现不见了该村民,马上和联村帮扶的周巷镇工作人员连夜寻找。事后发现该村民已经回家休息,虚惊一场后,子陵村避灾安置点的工作人员连呼万幸。

  (方玲琳 王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