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4577|回复: 0

[公益新闻] 打造东方文明之都: 认识逻辑、愿景内涵、实现路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30 10: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市委提出打造东方文明之都,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标志着宁波在新起点上迈向新阶段的战略认识新成果新飞跃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宁波未来新阶段的战略目标,建设国际港口名城、打造东方文明之都。名城名都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两者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影响力”和“竞争力”,不仅要提升名城名都的建设水平,还要提升外在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提出打造东方文明之都,准确把握了城市发展规律、文明演进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规律,是对宁波发展战略目标选择的科学结果。从城市发展规律看,现代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的发展趋势,正从基于经济首位度和综合经济实力向基于开放联通度和影响力竞争力转变。文明盛而城市兴,城市兴而文明盛,城市的发展过程也是文明的发展过程,城市文明程度要和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相协调,尤其进入近现代以来,城市文明在城市核心竞争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名城名都是城市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提出打造东方文明之都,遵循了文明与城市共同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城市文明演进规律看,随着城市文明建设实践与认识的不断深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推进成为总体追求,促进城市文明的汇聚、交流、融合、共生、创新成为发展趋向,城市文明不断向更高水平演进。宁波打造东方文明之都正是遵循了这一规律,体现了城市文明的全面协调性、开放包容性、特质特色性、传承创新性和持续高度性,是城市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人的全面发展规律看,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身心健康、学习教育、文化文明、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等。提出打造东方文明之都,就是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和提升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城市、文明、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体现了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动力源。

  提出打造东方文明之都,符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也符合宁波城市发展的客观实际、本质要求和战略方向。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战略目标,经过30多年的努力,已经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从此宁波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建设国际港口名城,打造东方文明之都,就是基于科学判断宁波所处的基点方位,精准确定城市发展的新方向新愿景。如果说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是宁波的特质,那么提出建设国际港口名城、打造东方文明之都,则是对宁波城市特质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科学性。

  宁波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灿烂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发展和文明史中也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在新的历史阶段,宁波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文明城市为基础打造东方文明之都,是城市文明向更高水平的演进。这不仅标志着宁波城市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也必将为中国的文明发展乃至世界的文明发展提供新的宁波元素、宁波示范和宁波贡献。

  二、宁波打造东方文明之都,内涵丰富、特征鲜明、导向明确,描绘了文化繁荣新境界、文明建设新高度、城市发展新跨越的美好蓝图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用三个“应该是”论述东方文明之都,深刻阐明了东方文明之都的目标内涵,全面指明了打造东方文明之都的愿景追求,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愿景一:成为多元文化共融的汇聚之地。融汇东西方多元文化思想,包容融合、开放共享,具有多元文化枢纽功能;彰显独特东方文化,集中体现东方文化内涵,具有独特魅力、独特韵味、独特优势的文明特质;勇立创新文明潮头,文化创新效应显著,具有文明发展引领和示范作用。

  愿景二:成为各类文明共促的品质之都。城市文明建设高质量和均衡性有力体现,城市与人协调、融合发展,全国文明城市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城市经济发达、城市环境优美、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宜创生态形成完善;具有平等发展的环境、公平竞争的舞台,以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感受度作为城市发展根本追求,文明成果普遍均衡共享。

  愿景三:成为文明素质共进的引领之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市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成为城市文明的灵魂;市民文明素质全面提升,文化素养、法治观念、生活习惯和道德水准不断增强,社会信任蓬勃生长、公民美德蔚为风尚;文明城市建设充分彰显以人民为中心,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理念全面践行,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愿景四:成为文明活力共现的典范之城。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供给,文创产业高度发达;文化发展和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开放创新,在文化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实现东方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力量培育凝聚,文化自觉不断提升,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城市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影响力更为广泛。

  三、加快打造东方文明之都,聚焦重点、抓住节点、彰显亮点,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宁波特点的城市文明建设的新路径新模式

  聚焦之一,推动文化价值新引领。让历史文化、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互鉴融合,展现“东方大港、江南水乡、文献之邦、商埠名城”的独特魅力。

  一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继承和弘扬河姆渡文化、浙东学术文化、“宁波帮”文化、慈孝文化等宁波优秀历史传统文化,通过历史文化研究、经典著作编撰、举办文化论坛等形式,推动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展现新的时代价值,影响和促进现实社会进步。比如,要不断挖掘王阳明心学的时代价值,打造阳明特色小镇,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等传统文化精华继承好、发扬好。二要加快推进城市现代文化引领。充分发挥现代文化的主流作用,着力推进开放文化、共享文化、创新文化、生态文化、港口文化、网络文化等现代文化建设。比如,宁波加快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和港口经济圈,就要积极培育港口文化和开放文化。三要推动文化开放包容创新。大力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城市精神,推动各类文化的包容借鉴、融合交流,在去伪存真、吸收摒弃的过程中培育文化力量,形成文化自信。

  聚焦之二,提升现代城市新品质。加快推动宁波城市品质尤其是民生品质全方位提升,让每一个宁波人都有强烈的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使宁波在国内外有更高的影响力、吸引力和美誉度。

  一要提升经济发展品质。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发展智能经济和实体经济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高新化,努力降本降耗,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和质量效益型经济。二要提升城市建设品质。着眼于优质发展要求,优化中心城区发展新格局,完善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全面推进城市“双修”(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程,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注重把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在城市建设中融入宁波传统文化元素,形成独特品质优势。三要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努力提供高品质的教育、医疗、养老、体育以及食品药品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使公共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增进民生福祉。四要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加强水、大气、海洋、土壤等污染治理,构建城市核心景观系统,重现江南水乡城市风貌,加快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开展宁波全域“四美”创建,打造生态优美、环境友好的美丽宁波。

  聚焦之三,打造文明承载新地标。文明地标是城市文明的集中展示和承载地,代表着城市的“文明名片”,要着力建设和提升一批具有东方文明之都印记的文化地标、文化景观,传承、展示宁波独特的城市文明特质。

  一要赋予原有城市文明地标新内涵。充分挖掘天一阁、河姆渡遗址、它山堰、秀水街、梁祝文化公园等文明景观内涵,赋予其更多时代魅力,如将天一阁搭上“天一论坛”等高端载体,成为文化国际交流、书香天下之地;河姆渡遗址融入国际开放元素,打造河姆渡国家主题文化园等。二要打造一批城市文明新地标。充分发挥资源、空间等优势,在东钱湖区域、四明山区、塘河流域及奥体中心、宁波文化广场等地,集中创建一批体现创新文化、生态文化、共享文化等文明元素的新地标;组合宁波大剧院、宁波交响乐团和宁波音乐主题街区等,打造宁波音乐港;将港口博物馆、宁波帮博物馆等建成为港口文化、开放文化和人文城市的示范展厅等。三要创出一批城市文明新品牌。把爱心城市、东亚文化之都、中国与中东欧博览会、健康宁波等宁波优势文明名片擦得亮而又亮,积极塑造创新活力城市、开放城市、智慧城市、生态城市等城市文明新品牌,使之更具影响力吸引力。

  聚焦之四,塑造市民文明新素养。文明的实质在于人,文化发展、文明建设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关键在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要以全域化高水平文明城市创建为载体。持续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不断提高文明创建水平,在开展创建活动中提高全体公民文明素养。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渗透宁波城市文明塑造的各个领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遵循,使宁波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城市文明的典范。三要以创新提升群众性文明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等群众性文明活动,全面深化“文明宁波”系列行动,从基本素养、基本行为、基本规范抓起,使讲文明、懂礼仪、守秩序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四要以加强社会诚信建设为载体。全方位推进诚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把诚信融入生活、以诚信铸就文明,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气,打造文明城市诚信新品牌。

  聚焦之五,培育文创产业新实力。文创产业具有先导性、集聚性、高端性、特色性、开放性等特点优势,不仅是城市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还能对经济转型发展起到带动引领作用。目前文创产业已成为宁波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其总量规模、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与先进城市还有一定差距。打造东方文明之都,必须加快发展文创产业,形成更强的产业实力。

  一要构建现代型文创产业体系。提升优势型文创产业,重点发展高端文化产品制造业和创意设计产业;培育潜力型文创产业,着力发展影视制作业、文化休闲旅游业和工艺美术业等产业;扶持新兴文创产业,推动发展现代传媒业、会展业和信息传输服务业等产业。二要培育文创产业新业态。实施“文化+”发展行动,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制造等各行业、各领域的融合联动发展,拓展新型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突出生产设计体现东方文明、具有宁波独特文化韵味的文化活动和产品。三要推进文创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构建“一核(以泛三江片核心区为载体的文化核)、一轴(文化服务产业轴)、一带(C形文化融合产业带)、多中心”的文创产业空间发展格局,推动文创产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四要提升文创产业发展水平。支持组建文创产业专业联盟或联合体,提高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强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推动文创企业走出去和国际产业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

  聚焦之六,探索文明建设新模式。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思路,加强对文明建设的战略谋划和统筹设计,推动文化发展和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开放合作,勇于先行先试,为城市文明建设探索新路径、新模式。

  一要探索文明建设合力共建机制。把东方文明之都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立足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推动城市文明建设的领导协调、综合管理、责任落实、工作推进、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共建共享等机制创新,从而充分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二要探索文明建设的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持机制。着力在文化发展和文明建设的投融资、人才支撑、土地供给、经费保障等方面探索有效的体制机制,以提供更加有力的要素保障和政策保障。三要探索文明建设开放创新合作与交流机制。积极开展与周边城市共建文明合作,拓展国际化文明交流方式,推动宁波文化“走出去”,将具有宁波特色、宁波风格、宁波气派的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推广出去。四要探索文明成果人民群众均衡共享机制。创新文明成果的供给方式,加强普惠性文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文化精品、公益创意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着力在教育、文化、体育、交通、安全等方面拓展人民群众能够均衡共享的优质公共服务。

  (作者为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高端声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和理论的深刻革命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经济遇到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新问题、新挑战,进入到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些地方和领域已显现成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需求侧应对危机的手段,也不同于西方供给学派的传统观点,而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提出的经济理论革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根本的动力来自于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要求。这一历史要求集中表现在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阶段,遇到了新的问题,原有的体制和各个方面的政策束缚了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这个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要求而提出的一场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

  总体来看,在实践层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的,是中国转变发展方式克服经济失衡的关键,是宏观调控方式深刻的革命,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动力;在理论层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运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发展经济理论、宏观经济理论、制度经济分析的重大突破。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而是一个系统的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学革命,既包含丰富深刻的政策内容,也具有长期的战略意义。

  新时期社会发展阶段的诸多新特征

  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宋林飞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也出现了协调发展的基本态势,社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城市社会来临,城镇化面临新挑战;服务社会来临,工业化向后期过渡;信息社会来临,社会生活方式变化加快;消费社会来临,社会环境需要加快完善;社会利益调整期,社会风险有所加剧。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社会发展面临新的问题,群体性事件、非利益相关性社会冲突增多。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进入了调整期。在这种情况下,创新社会治理应以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为依归,建立社会矛盾的多元化解决机制。

  大都市圈有望成为发展新动能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指出,在过去两三年内,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还有其他一些大的都市圈在加速成长,城镇化出现分化,更多的资源尤其是年轻人集中到几大都市圈,完全符合城镇化发展规律。一线核心城市的城市病很严重,一方面有聚集的要求,另一方面城市病的问题又很突出。出路何在?这就要考虑城市结构问题。

  在发展大都市圈时,应该在核心城市外围发展一大批小城镇,比如形成一批大学城、科研城、石油石化、电力电信、装备制造、军工等小镇。这些小镇有产业支撑,人们的住房可以更宽敞,生活成本可以下降,环境也可以更好一点。小城镇之间有轨道交通连接,如果形成这样的城市网络结构,集聚效应和要素生产率可以进一步提高。

  未来要形成新型城市网络,同时,基本公共服务要跟上去。这样的话,市中心的人是愿意并有可能出去的。如果能够建设这样的设施网络,基础设施、房地产的投资还会有很大空间。所以说,中国可投资领域还很多,关键还是要开放市场,让更多有效率的投资能够进去。预期未来几年,大都市圈这种网络结构形成所带来的基础设施、房地产等建设,可能会成为中国经济排在前面、重要的增长来源。

  阎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