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10516|回复: 1

从“游击队”到“正规军”:海曙流动摊贩幸福转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0 15: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 言·
  前不久,海曙区3个临时便民疏导点正式营业,近千名无证流动摊贩从此有了固定的经营场所。
  这个大规模的举动,让流动摊贩的整治问题再一次成了甬城市民关注的焦点。
  流动摊贩是一个社会现象。他们大多集中在商业闹市区、人流集中区,多为小本经营,没有营业执照,没有固定场所。
  不可否认,流动摊贩以其方便、实惠吸引了众多市民,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然而,由于没有固定经营场所,流动摊贩对市容、环境、交通等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左手事关民生福祉,右手事关城市形象。如何整治流动摊贩,成了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你来我走,你赶我跑,你走我又来”的“猫捉老鼠”的方式显然治标不治本。多年来城管与小摊贩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矛盾也早已证明——与其堵,不如疏!
  “堵”虽铁面无私,却缺少温暖和关爱;而“疏”却是将心比心,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2009年1月1日,新的《浙江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其中明文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城市人行道、桥梁、地下通道以及其他公共场所设摊经营、兜售物品。对于农产品、日用小商品等经营者,当地政府可以根据方便群众生活的原则,按照法定程序划定临时经营场所。但临时经营场所的划定不得影响近期建设规划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以及市容、交通、安全等。
  2009年7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将《个体工商户条例(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条就是:无固定经营场所的摊贩,可以申请登记为个体工商户,并在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指定或者允许的区域内从事经营活动。
  其实,早在2007年,阿拉宁波就开始试点探索这种“疏堵结合”的整治方法。
  2007年5月,海曙区月湖街道作为试点街道,在全市率先开始对流动摊贩进行疏导和规范化管理,变流动摊贩为统一的便民服务点。
  告别“黑户”,拥有合法“户口”,此举不仅被小摊贩们视为福音,也被众多市民所称赞。既照顾到了靠小本生意养家糊口的弱势群体,也在不影响市容环境的同时方便了周边居民。
  2008年上半年,月湖街道经验陆续在海曙区和全市范围内推开。
  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针对城乡接合部没有大型市场、自发的小摊贩市场规模比较大的特点,各区又探索建立了集中式临时便民疏导点,将“马路市场”搬进了集中疏导点,道路不堵了,环境清洁了,小摊贩放心经营了,市民也更加方便了。
  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甬城中心城区共规范设置了修理类、早餐类、售报类等便民摊位1285个,设置集中式流动摊贩临时疏导点55处,引导9509个流动摊贩入驻经营。在这10794个摊位中,海曙区有2159摊、江东区1881摊、江北区1587摊、鄞州区1598摊、镇海区2209摊、北仑区1174摊、宁波国家高新区186摊。
  从“放任自流”,到“围追堵截”,再到“疏堵结合”,城市管理者对流动摊贩的管理日益彰显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
  今天,就让我们到首先试水的海曙区,去看看流动摊贩的“新模样”,倾听来自他们的幸福心声。
  (董小芳)
  无证分散小贩如何管?
  规范运作
  难得一个艳阳高照的冬日上午,刚刚迈过古稀门槛的连大爷一大早上便摆好了摊,老伴在一旁帮忙打下手。这样的日子,老两口已经重复20年了。
  不同的是,现在连大爷再也不用一边摆摊一边担心城管部门来查了。作为甬城第一批“转正”的小摊贩,连大爷现在可也是登记在册的“正规军”呢!
  “剃了一辈子头,退休后闲得发慌,就和老伴商量在路边摆个理发摊,没想到一摆就摆了20年。可直到这两年才算是心里踏实下来。”连大爷说,以前他们也在被整治的行列,最担心的就是城管部门来查,整天提心吊胆的,生意也做不好。“现在可好了,我们也‘上了户’呢,每个摊子还都有编号!终于名正言顺,尽可以放心做生意了。”
  像连大爷一样吃了“定心丸”的小摊贩,在海曙区还有很多。这份“放心”,得从2007年说起。
  “为了拿下流动摊贩这个顽疾,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积极转变工作方式。第一步就是变被动为主动,从单纯堵截到征询市民和小摊贩的意见,合力寻找解决方案。”海曙区城管局副局长林江波介绍说,各街道城管部门工作人员除了深入摸底调查,了解小摊贩的分布、类型和经营时段外,还经常邀请摊贩经营者和社区居民一起座谈,询问他们的需要和想法。
  于是,设置便民服务点的方式便应运而生。即在不有损市容、不妨碍交通、不扰民的前提下,在社区公示得到居民普遍认可的基础上,允许在人行道上固定位置设置摊点,为居民提供修鞋、修钟表、修自行车、配钥匙、理发等服务。
  “便民服务点的申请是我们的严把环节,我们在尊重摊贩意愿和周边居民意见的基础上,合理调配。”林江波说,申请有四道程序:一是只有本地居民或者有2年以上便民服务经验的外来人员才可以到社区居委会提出申请;二是社区居委会根据申请人的真实情况进行核实,并签署意见;三是居民把关,各街道对拟设置便民服务点的对象,在设点所在地公示3天,征得周边大多数居民认可后方能申请登记;四是街道城管科、城管中队对当事人设摊地点进行现场勘查,对符合条件的便民服务点由街道城管科统一报海曙区城管局,各街道城管科统一编号、登记、备案。
  同时还通过配置统一服装、统一工具车、统一遮阳伞、统一外观标志、统一摊点经营面积、统一登记编号等方式规范化管理,使原本凌乱的小摊贩看起来整齐有序。
  这一管理方法实施后,曾经零件散落一地的修车摊,遮阳棚半挂在墙角边、头发遍地都是的理发摊,地面满是油污的小吃点……这些有碍市容观瞻的东西开始退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干净的便民服务摊点。
  “便民点的设置在不断探索完善当中。比如我们调查了解到广大市民对放心早餐的需求,于是就和牛奶公司、早餐公司等进行协调,在小区出入口、二三类道路上设置早餐便民点。考虑到辖区内原有部分经营售卖早餐的流动摊贩,我们还与牛奶公司协调,这些摊贩可以优先到公司报名成为售卖便民早餐的摊主。如此一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容秩序与无证设摊之间的矛盾。”林江波说。
  以疏为主、将心比心的治理办法,拉近了城管与小摊贩的距离。在西河街摆摊修车的包师傅说:“以前大家都是躲着城管,老远看见城管过来,就赶紧收摊。现在可不是了,管我们这片的小邵过来,大家都会拉他唠上几句呢!你看,他们还给我配了这么好的工具箱呢!”
  有很多小摊贩甚至还加入了城管义工的队伍,不定期参加活动,为居民提供服务。
  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海曙区共设置了453个分散式便民服务点,其中社区便民点231个,放心早餐点86个,早餐奶33个,报刊摊点34个,民生饼铺点48个,新文报刊亭21个。
  大规模“马路市场”如何管?
  圈地为市
  看着如今宽敞整洁的后孙路,刚出了一趟差回来的周先生有点不敢相信。
  “我每天上下班都经过这条路,10多米宽的马路,两边摆满了小摊。卖菜的、卖衣服的、卖小吃的,什么都有。再加上买东西的人挤在一起,想要顺利通行,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个堵车的状况,想起来都觉得心有余悸。现在可真是通畅多了。”
  对此,在这条路上摆摊的小贩们更是深有体会。
  “我在鄞州区下林镇种菜。以前没有这个疏导点时,每天一大早就要出来抢位置,来得晚路就堵得进不去了。”来自温州的陶阿花说,“更害怕城管来查,如果一不小心被抓到,生意也做不成了,有时候客人还没来得及给钱,就不得不赶快撤离。现在搬进疏导点,每天我只要交1元的卫生管理费,就可以在疏导点内拥有一个固定摊位,慢慢也有了老客户。还不用担心城管来抓,可以踏踏实实地做自己的生意了。”
  和陶阿花一样,小裴也是从外地来甬打工的。“妈妈在家里做酱菜,我带出来卖。以前摆在马路上,一怕城管,二怕灰尘。城管来了,推着车就跑;吃的东西最怕灰,可是马路上过往车辆那么多,盖都盖不住啊。”现在小裴可没这些担心了,“在疏导点里面,既不担心灰尘,也不担心城管来抓了!”
  陶阿花和小裴所在的后孙村集中式临时便民疏导点是海曙区三个疏导点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占地8000平方米。2009年12月22日正式运营。在疏导点入口处的围墙上挂着《集中式临时便民疏导点设置规定》,上面写着设摊时间、地点、经营范围和设置要求等内容。疏导点内一片繁忙景象,蔬菜、水果、日用百货等各种摊位一排排摆放,买卖的人络绎不绝。
  “建立集中式临时便民疏导点,是根据流动摊贩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进行的探索。”林江波说,尤其是在城乡接合地段,因为周边没有菜场、农贸市场等,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马路市场,很多小摊小贩在马路上设点摆摊。“这种成规模的马路市场很难管理,既然周边居民有需求,那就一定要找到一种满足各方需求的管理方式,于是就有了疏导点的建立。”
  临时疏导点一般选择在流动摊贩聚集点附近的闲置地块、断头路或城乡接合地段,不影响近期规划实施以及市容、交通、安全等,以达到解决部分从业人员的生计问题,满足周边市民日常需求的目的。
  在临时便民疏导点建设过程中,疏导点设摊人员的确定标准、申请程序等问题也让城管部门工作人员动足了脑筋,最后确定摊位主要面向生活困难、有设摊需要或者原本以流动设摊为生的群众。根据各个疏导点的具体情况,每个摊位每日收取基本的水电费和卫生保洁费。对于那些生活确有困难的群众,可以出具社区或村委会等相关单位的书面证明,得以免除相关费用。摊主入场要经过本人申请、社区或村出具证明、明确经营内容等一系列程序,才得以取得相关牌证入场经营。
  据统计,目前海曙区有段塘街道吴家村、望春街道后孙村和姚丰社区三个集中式临时便民疏导点,共计9000多平方米,划定了将近1700个摊位,每个疏导点都配备公厕、管理房、排污管、垃圾桶等设施。
  采
  访札记
  整治这一顽疾任重道远
  如何管好流动摊贩,历来是城市管理中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据估算,目前我市六个区无证摊贩数量已经达到2万。为什么流动摊贩屡禁不止?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字,甬城的城市管理工作者有何打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宁波市城管局执法管理处处长陈文金。
  “流动摊贩成为城市的顽疾,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的方便和便宜满足了一部分市民所需。”陈文金说,小摊贩们多为小本经营,成本低廉,经营方式灵活,广大市民也自然乐得实惠和方便。
  “对流动摊贩的整治,我们也一直在不断探索。”据陈文金介绍,2007年3月,市城管局就对中心城区实施了地段分类管理。其中,将海曙中山路、药行街,江东百丈路、兴宁路,江北人民路、槐树路等86条道路确定为严管地段,重点投入管理力量,责任到人,实施定人、定岗、定责任、定时间的“四定”措施,严格执法,确保严管地段无流动设摊、无擅自占道(挖掘)、无乱搭建、无乱停放、无乱吊挂等违反城管法律法规的行为发生。“从而最大限度杜绝主要道路因马路市场、流动设摊、占道经营等妨碍车辆通行和居民出行。”
  “同时,多年来的经验也让我们意识到,‘堵’是治标不治本的,要想真正规范流动摊贩,只能‘疏堵结合’!”陈文金说,而且,流动设摊往往也是部分社会弱势群体用以谋生的手段,“作为城管执法人员,我们也理解下岗、残疾等特困家庭谋生的实际困难,如果能通过划定特定的区域,让部分特困家庭流动摊点合法化,既能解决其生活问题,也能方便周边居民。岂不是两全其美!”
  于是,市城管部门工作人员经过仔细调研,针对三类以下路段的流动摊贩,探索成立了规范化管理的便民服务点。在不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同时,照顾到了做小本生意的弱势群体,同时也方便了周边居民。
  2008年,又在城乡接合部、断头路等地段探索设置了集中式临时便民疏导点,将自发形成规模的马路市场规范管理。既改善了市容,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道路拥挤出行难的问题。
  在这中间也有很多的经验。比如海曙区的便民服务点,比如镇海物业式的管理模式等。宁波在流动摊贩管理上一直不断探索。
  “下一步,我们有三个打算。第一就是对现有的集中式疏导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相关制度,都要进一步加强;第二是规范分散式的便民服务点,不能建好就不管了,要形成长效机制;第三就是继续加大对中心城区流动摊贩的整治力度,通过加大宣传,引导他们到三类以下路段设置服务点或入驻集中疏导点。”陈文金说。
  不得不说的是,流动摊贩的整治是整个社会面临的问题,需要各部门之间加强配合。
  流动摊贩给市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大堆垃圾影响市容、占道经营阻塞交通、假药劣质商品坑骗消费者、食品安全卫生无保障等等。牵涉到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卫生、安全、交通等方方面面问题,牵涉到卫生、工商、药监、公安等相关部门职能,已不仅仅是城管执法单方面就能解决的。
  如果允许这些无证流动经营行为存在,那么就牵涉到是否要划定统一地方进行统一管理、在划定区域以外的是否允许存在、是否由工商部门核发临时工商执照、是否按照卫生标准并由卫生部门进行管理、是否由环卫部门负责清扫卫生、是否要向税务部门缴纳一定的税费以及出现问题后有关部门的介入调查和监管等等一系列问题。
  “在市民的理解、支持下,各级城管部门通过疏堵结合,在我市的流动摊贩整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得不承认,马路市场、占道设摊、无证经营等违法现象还时有回潮。”陈文金说,一方面,希望各职能部门能够协同努力;另一方面也希望广大新老宁波市民对城管执法工作多一点理解,多一点配合,自觉遵规守纪,一起共同维护城市环境秩序。
  (董小芳)
发表于 2010-7-15 20: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断的尝试新的方法,会解决城市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