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EL中的Learning(学习)是整个系统能够发挥效能的关键一环。但别忙着开始学习“如何学习”,先来看看我们的机构有成为“学霸”的潜质吗?——即我们的组织重视学习与改进吗?同样,再等等,我们也不要急于回答重视或者不重视,不妨先来做一个小测试。
请给下列表述赋予分值,0分表示不同意,1分表示同意。这是一个快速简化测试,需要打分者给出鲜明的观点,避免中国式的模棱两可。
A) 我经过思考,敢于在组织中表达观点、提出建议,并不担心被嘲笑或否定。
B) 在组织中,即使别人与我的观点相反,我也能看到那个观点的价值。
C) 在组织中,我能够冒一定的风险去探索未知。
D) 在完成项目或机构事务之余,我有时间回顾组织及个人的成长。
E) 组织的领导层敢于承认失败,不会不懂装懂。
F) 组织的领导层真诚倾听,真心重视其他人的意见,而不是从他人的意见中一味寻求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
G) 组织的领导层既注重员工提出合适的建议,也关注员工以何种方法进行思考得出该建议。
汇总分数,如果总分只有0分,那么DMEL将很难在组织内真正发挥作用,因为深藏在学习改进的“冰山之下”的元素,包括组织在社会中的角色、存在的动机、自我定位等都会成为学习过程中无形的阻碍;如果只有1-3分,那么可以说学习改进并未以组织文化的高度出现,而仅是个别员工的追求;如果得到了4-6分,那么组织已经初步具备了学习型组织的文化雏形;如果得到了7分,那么可以认为组织真心重视并在行为上追求学习与改进。
有时候,在一个项目阶段性完成后,组织草草写就一个结项报告,便进入了下一个执行周期或开始了另一个项目;也有时候,组织邀请了专业人员进行项目评估,却错把一纸评估报告当成了目的,或将伴随评估而来的问责当成了唯一目的。这些态度与行为都不利于改进公益项目的质量,升级公益产品与服务。组织需要认识到,项目不会自我治愈,评估过程与结果也并不会自动演化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只有组织主动去研究过往项目经验、将评估信息内化为组织的知识,才能推动项目的质量螺旋上升,而确保这种“主动研究进而改进”的是组织具备的三个特质,我们称之为支撑学习与改进的“三大基石”。
第一大基石:支持鼓励的组织环境 首先,心理上安全的外界环境,是一个人表达的前提,而只有表达了,才可能带来新的信息,产生新知识。鼓励组织中的每一个人不畏权威,提出关键性问题。
其次,组织内部立场一致的情况下,引导团队珍视异己之见,往往能够激发更深层次、更系统化、更多角度的思考。
最后,鼓励一定程度的开放态度、试错精神,能够推动团队探索未知、实践假设,实现创新。
第二大基石:分秒必争的时间保障 学习改进如DMEL的其他环节一样,需要投入时间进行思考、开展活动,绝不是翻翻评估报告的结论与建议、上下班的路上想一想、早间例会反思一下就可以完成的。我们通常需要经过系统的步骤,方能收获较好的学习效果。而每一个步骤也需要像设计、执行与评估项目一样,做足功课,分秒必争。我们将在以后的文章中具体介绍学习的步骤。
第三大基石:身体力行的领导风范 组织是否支持学习与改进,很大程度上受领导者的影响。最高领导者在组织成立最初,为组织注入了鼓励的精神,并在后来不断集结具有同样精神的追随者,他们相信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是最好的精神传递方法。
在如今的公益界,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了众多公益机构追求的理想形态,“坚持学习”与“不断改进”是领导者们用以描述组织具有生命力的两个高频词汇,但只有背靠三大基石,“学习与改进”才有可能跨越高谈阔论,大步走向实战。
来源:社会资源研究所 作者:张浩诗
|